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本站要闻

本站推荐

刘玉琴 见到了老鬼
来源/作者: 点击数:866 更新时间:2010-03-14

  虎年的正月还没过完,2010年3月13日清晨,我刚从长青公园打完太极拳回来,就见桌子上的手机里有一条短信:

  “玉琴,我是王歌伟,今天在新泰和宾馆二楼会议室,举办军垦兵团69名战士在大火中丧生纪念活动,你若有空,一定参加,我在门口等你。”

  王歌伟是我在赤峰五中读书时的同班同学。1971年,她毕业后到锡盟军垦41团当了一名军垦战士。我做为赤峰市乌兰牧骑的演员,曾在1972年的春节时,到她所在的团部去慰问演出过。就在那年的5月5日,一场由炉灰引起的草原大火,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5师43团2连不到5公里的采石场燃烧起来,火借风势,迅速蔓延,昨天还在欢蹦乱跳过“5·4”青年节的69名战士,在扑灭山火的战斗中成了一具具黑炭般的躯体……

  这场知青运动中的大灾难,我是非常清楚的。我有位作家朋友叫林海鸥,是当年插队内蒙古的北京知青,她用15年的情感与素材积累,在2007年完成了一部30集电视连续剧《我的青春·我的梦》的创作,拍摄时的一部分外景地,就选在了我们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大草原上。这部30集的电视连续剧,其中的核心情节就是这场烧死69名军垦战士的草原大火。

  2、

  我如约来到了新泰和宾馆,没想到的是,王歌伟把我介绍给一位装束休闲平易近人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

  “马波——老鬼!我们43团的兵团战友。”

  这是我之前从没想过的会面。

  老鬼,原名马波,著名作家杨沫之子,老鬼是插队时的外号;1947年生于河北省阜平县;1968年去内蒙古锡盟插队,不久被打成反革命,直至1980年彻底平反;1977年底,恢复高考,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文化艺术出版社任编辑,后调到《法制日报》工作;1987年底,长篇小说《血色黄昏》出版发行;1989年应邀赴美国布朗大学做访问学者;1995年底回国;1998年出版长篇小说《血与铁》。

  20年前我就读过老鬼的小说《血色黄昏》,曾被他开创性的另类的文风震撼过。更崇拜他的母亲杨沫,《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早已做为革命女性的艺术形象,在我的少年时就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记忆,当时的女学生,谁没读过《青春之歌》呢?谁不知道林道静呢?

  我早过了追星族的年龄,但见到老鬼仍使我兴奋,我拿出相机给他和王歌伟拍了照,也与他合了影。我有理由不兴奋吗?他是老鬼呀!

  3、

  这个聚会是老鬼新书《烈火中的青春》签字售书前的座谈会。参加的人一部分是那场大火中牺牲的烈士亲属,他们曾是《烈火中的青春》这部纪实文学写作的采访对象。当年全国知青的代表柴春泽也来参加这个座谈会。更多的人是老鬼当年在军垦43团的赤峰战友,40年前的战友重逢,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青丝染霜,说起来却是如梦的一个个青春的记忆。

  还有一个我想不到的是,老鬼的夫人张丽娜女士也是兵团的战士,她说:2005年夏天,我和老鬼去草原,他提出来想去看看烈士陵园。一路颠簸到了陵园,眼前的景象让我非常震撼,当你看到三大排墓碑,就会想到那些年轻的身影。另外一种震撼就是陵园太破旧了,非常荒凉,当时就想,他们的青春就这样没有了。回来以后,老鬼说:我想把这69个知青写下来。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谁看?”老鬼的回答是:“我不管谁看,我觉得他们不应该被忘记。”老鬼的话让我非常感动。就像他的母亲杨沫所说:“刚刚还在一起的战友,枪声响了,就倒下了,牺牲了!”他的母亲杨沫觉得她们那个年代的人不应该被忘记,就写了《青春之歌》。老鬼也是受他母亲的影响,他认为我们也应该有我们的歌,便开始动笔。老鬼图什么呢?我想,当时凤凰台在杜恒昌的墓碑前采访老鬼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句话:“这些烈士,他们是死去的我们,我们是活着的他们……”

  那一刻,我的心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在想:知青,做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已经存在于中国的当代史。当年,1900多万知识青年在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的裹挟中,或激情澎湃,或随波逐流,上山下乡,奔向了祖国的广阔天地,以他们的青春、热血、激情、才能,甚至牺牲,谱出了他们的《青春之歌》……这样的历史,在别的国家有吗?没有!1900多万呐,相当于一个酋长国的人口了。10年知青史(不算侯隽、邢燕子等先期的老知青),1900 多万知青的《青春之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年的赤峰知青柴春泽,凭借他全国知青典型的特殊身份,在红山水库的大坝上捅了一个“窟窿”,现在几十万亩农田稻花飘香,“玉田皋大米”成了名扬遐迩的品牌,那里的乡亲们都过上了富裕的日子……柴春泽也成了乡亲们心中的永远感激和爱戴的人。

  1900多万知青用10年的青春、热血、激情创造的《青春之歌》,在30年之后,会被人忘记吗?不会!老鬼的《烈火中的青春》,就是它的续集,柴春泽的知青网站就是知青文化在互联网中的存在与传承!文化一旦形成,它就成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财富。

  所有烈士的亲属都在感激着老鬼,是他,让69座坟茔里的英灵,变成鲜活的面容,以原生态的真实呈现世人的面前,为这个时代提供着一种精神,为一群喧嚣疲惫的心灵提供一块纯净土。做为《青春之歌》的作者之后,做为知青文学独树一帜的作家,老鬼,无疑是一位知青文化的忠诚而勇敢的旗手!

  我向老鬼举起了酒杯……因为下午要在洪森书店签字售书,他只能举杯示意,未能喝下一杯酒。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0总裁:柴春泽手机:13704765925E-mail: cfccz@263.net  912769722@qq.com 站长:刘海生常务副站长:张化国网站督察:李继明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ICP备06005774号蒙网警150402010117号蒙公网安备 1504020215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