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本站要闻

本站推荐

联盟网推出柴春泽系列日记<我与共和国传媒界>
来源/作者: 点击数:863 更新时间:2010-01-15

  按:

  在举国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的前夕,(2009年8月25日)柴春泽应邀赴京到凤凰网接受凤凰节目主持人曾子墨的专访,这是凤凰新媒体为庆祝建国60周年,创新开通知青频道的同时推出的“标志人物”系列专访.....

  柴春泽已是第三次接受凤凰对我的采访:第一次是2004年末“鲁豫有约”第二次是凤凰大视野栏目邓纯等来访,播出时的主持人是陈晓楠,这次是曾子墨。柴春泽还有幸结识了凤凰新媒体副总裁邹明、业务部资讯中心总监李小鸣、高级策划主管刘星、博报频道编吴德强,还有凤凰团队的唐桦、王敏、刘倩等

  这次凤凰网专访进一步引发了柴春泽对1970年以来近40年与共和国传媒界交往历程的回忆

  ......

  1971年12月的一张刊发柴春泽决心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报道的《昭乌达报》(中共内蒙

  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委机关报)使他登上了共和国传媒的列车,近40年来从地方广播、电

  视、报刊、到中央主流传媒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直至当今的网络媒体都曾对柴春泽进行了各方面的报道。

  2009年9月内蒙古新闻网报道:“为纪念伟大祖国60华诞,赤峰新闻网联合塞外赤峰网、赤峰广播网、新浪赤峰联盟网以及柴春泽网等几家兄弟网站,推出《赤峰60年变革图强记忆》大型网络摄影图片展我市老摄影家白显林先生通过几十年用镜头精心记录下来的、近160幅赤峰60年各级各届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干部、各界优秀儿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团结带领460万各族广大人民群众孜孜以求、求变图强的人物与事件的真实影像记录,生动、形象、全景、直观地反映了赤峰60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运用令人震撼的镜头语言,用赤峰60年来的光荣与梦想、辉煌与成就,为共和国60年光辉历程,浓墨重彩的写上了属于赤峰自己的一笔,.......这对于没经历过那段历史的青少年、或对以往岁月已渐渐淡忘的人们,在对历史认知、现实实践和未来规划上,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

  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赤峰电视台.赤峰人民广播电台.翁牛特旗电视台分别拍摄录制新闻故事汇柴春泽视频.等节目.

  习惯成自然,每每与传媒界合作的景况都进入了柴春泽那90多本日记之中......

  他要把“我与共和国传媒界”系列日记献给朋友们。回顾近40今年与传媒的是是非非,

  柴春泽不仅感到做为共和国同龄人的知青与我们人民共和国同呼吸、共同命运,有趣的是他

  还惊奇地发现自己已自觉不自觉地已成了共和国民间传媒人。.......

  我与共和国传媒界(一)柴春泽日记

  时间:1971年12月19日

  地点:赤峰六中

  前几天昭乌达盟革委会教育组给市里打电话,要求我 写带头上山下乡的文章。

  我整理了在赤峰六中毕业班表态下乡发言稿及市里召开的应届毕业生座谈会发言交了差。本月17日,中共昭乌达盟的机关报《昭乌达报》发表了我写的立志上山下乡干革命的文章。同时刊发的还有赤峰市第九红卫兵郭丽梅等人的文章。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报上发表文章……。

  近几日,赤峰市广播站设在沿街的高音喇叭内连续播诵这篇文章……。

  一些同学见到我说:“在家里从小广播喇叭中听到你要下乡的文章了”。

  一个下乡的事,真值得这么连续宣传吗?看来是动员宣传的需要。

  听说各校动员下乡时都有不少困难,班主任和工宣队的还到家里去做工作。

  中学毕业留城工作,只有百分之几。都是因病或家里生活特别困难的。绝大部分

  都要动员下乡,这是大势所趋,已不是个人愿意不愿意的事……。

  留城里靠父母生话?谁能给工作……?

  我与共和国传媒界(二)柴春泽日记

  时间:1973年10月25日

  地点:玉田皋公社

  本月22日《昭乌达报》第三版以《农村新一代——记下乡知识青年柴春泽》为题

  刊出了介绍我下乡情况的通讯。

  两年前(1971年12月17日)《昭乌达报》刊发了我写的文章,表示做为红代会负

  责人决心带头上山下乡。

  今年下半年以来《昭乌达报》驻翁旗记者站的记者几次到玉田皋了解知青下乡情

  况。公社负责知青工作的张文彬同志通知我:公社党委已决定你要接受记者采访……。

  我如实地向来访的记者讲述了我自1971年12月下乡以来的情况。

  采访后并没能有什么音信。1973年10月22日《昭乌达报》第三版刊出的这篇通讯,一

  定就是前段时间采访我的内容。

  这一版有一个通栏标题:“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

  我与共和国传媒界(三)柴春泽日记

  时间:1973年12月23日

  地点:昭盟党校

  1973年12月13日,中共昭乌达盟委员会发出《向昭乌达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柴春泽

  学习的通知》通知说:“将柴春泽同志给他父亲的复信在《昭乌达报》上发表,各级党

  组织要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革命干部和广大群众认真看一看,想一想,怎样

  才是真正地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怎样才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做为老一辈

  人应该怎样对待子女的前途和成长,做为青年的一代,应具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抱负……”。

  1973年12月20日《辽宁日报》以“小将的挑战”为题刊发的《辽宁日报》编者按:

  说:“今天本报发表了下乡知识青年柴春泽同志,今年9月2日给他父亲的一封信……”。

  我与共和国传媒界(四)柴春泽日记

  时间:1974年1月19日

  地点:盟革委会一所

  1974年1月5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以《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决裂的好青年》为题刊登

  了我给父亲的那封回信。

  编者按说:“这是下乡知识青年柴春泽给他父亲的复信,很值得一读”。这封信,代

  表了我们的革命小将在思想领域里向老将的挑战,看谁敢于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

  决裂!

  柴春泽,还有千千万万的下乡知识青年,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扎根农村,建设农村与轻视农村,轻视农业劳动的旧思想,旧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我们的老将们,经受过革命斗争的多次考验,经过了党的长期教育,在人民群众中享

  有很高的威信。更应该坚决地支持子女上山下乡扎根农村。我们愿意看到更多的革命小将

  向老将挑战,也愿意看到更多的革命老将接受小将的挑战,带领小将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

  线前进!

  我与共和国传媒界(五)柴春泽日记

  时间:1973年12月21日

  地点:昭盟党校

  昨天的昭乌达报第三版以《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促进派》为题;刊发了我父亲柴文

  的文章。父亲在文章中说,做为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干部。不应把孩子看做自已的私有财产,

  而应当把他们看做是祖国的未来,革命的希望。并且对孩子不能只疼在生活上,而应疼在根

  本上。父亲这才是对孩子最根本的爱。我今后坚决支持春泽扎根农村干革命,做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的促进派。

  我与共和国传媒界(六)柴春泽日记

  时间:1974年1月9日

  地点:昭盟一所

  本月6日《辽宁日报》以《柴春泽的信是怎样写出来的?》为题刊出共青团昭乌达盟委员会、

  《昭乌达报》记者、《辽宁日报》记者联合采写的长篇通讯早在12月份,盟团委,《昭报》

  《辽报》的领导记者,就陆续来到玉田皋,开始找我联合采访,还连续在玉田皋召开知青、社队

  干部,群众座谈会。

  我与共和国传媒界(七)柴春泽日记

  时间:1974年1月29日

  地点:翁旗革委会招待所

  1974年1月23日,辽宁日报在《学习柴春泽决裂旧观念》通栏标题下刊发下列文章及照片:

  《老盖三进青年点》(金县二十里堡公社刘生产大队青年点)《做父母应尽的革命责任》旅大市

  沙河口区长兴公社街道居民,《写家信评家信》(新金县莲山公社)

  人民日报和本报发表了柴春泽同志给他父亲的复信后,柴春泽同志把他作为自已继续革命的

  动力,在毛主席的与工农相结合的大道上阔步前进!------辽宁日报编者按

  1974年1月22日《人民日报》第二版

  通栏标题:“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学习柴春泽给他父亲的信”。

  该版刊发下列文章:写家信,评家信,邹家大队青年点。柴春泽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要做到。

  山东平原县段集大队回乡知识青年。向革命小将学习,(银川红旗服装厂)。重返农村安家落户,

  (解放军某部战士)。

  1974年1月22日第三版《昭乌达报》

  通栏标题:〈同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向柴春泽同志学)(四)”〉

  阿旗达兰花大队知青文章《决心学习柴春泽扎根牧区志不移》。

  赤峰县知识青年《做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

  我与共和国传媒界(八)柴春泽日记

  时间:1974年1月30日

  地点:玉田皋大队

  近日收到1974年1月15日《丹东日报》。

  第一版通栏标题:我们是旧世界旧观念不可调和的批判者。编者按说:今天三报推荐两封信。

  一封是柴春泽同志给丹东市第十九中学二年一班团小组班委会的回信。一封是十九中学几名

  革命小将的去信。这一版的《去信之前和回信之后》一文介绍说:“柴春泽同志给他父亲的信,

  在《辽宁日报》发表后市十九中学二年一班团小组和班委会的五名更好地学习柴春泽并渴望得到

  柴春泽的具体帮助。他们便于1973年12月24日。

  由班长执笔以团小组和班委会的名义给柴春泽同志写了这封信。十天后即今年一月四日,他们

  收到了柴春泽同志亲笔写的回信学校党支部立即决定将回信油印发至全校各个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

  并要求师生结合自已思想实际学习这封回信。正好,一月五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又播发了柴春

  泽同志的讲话录音……同学们心情无比激动。

  我与共和国传媒界(九)柴春泽日记

  时间:1974年2月6日

  地点:玉田皋大队

  1974年2月1日《辽宁日报》一版,刊发署名李屏文章:

  驳所谓“六亲不认”

  文章指出“柴春泽写信给父亲要求百分之百地对自已进行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教育,批评了文章的

  ”拨根“教育。然而有少数人将柴春泽的行动视为”大逆不道”认为是“六亲不认”

  1974年2月2日《昭乌达报》第三版以《决裂旧观念的闯将—柴春泽的故事》为题开始连载署名王

  歌今、李激杨、焦辑哲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0总裁:柴春泽手机:13704765925E-mail: cfccz@263.net  912769722@qq.com 站长:刘海生常务副站长:张化国网站督察:李继明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ICP备06005774号蒙网警150402010117号蒙公网安备 1504020215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