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上海高博特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刚
2010年09月22日
来源:兵团网作者:新华网 矫畅编辑:楼曙光
【13:34:03】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访谈。我们今天邀请到这位嘉宾他曾经是一位知青,北大荒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为人谦和、低调,即使成就了一番事业,自己做起了大老板,有人仍评价他,说他保有一颗钻石一般纯净的内心。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请出今天的嘉宾,上海高博特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刚。张老师你好。
【13:34:17】张刚:
网友同志们你好。
【13:34:31】主持人:
张老师,您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13:35:42】张刚:
对,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出生的。我是1969年4月28日从上海的虹口区来到黑龙江黑河市瑷珲区,当时叫瑷珲公社,到那个地方去下乡的。现在那个地方叫外山道沟村,这个村里满族人比较多,所以也是一个满族村。
【13:36:05】主持人:
当时您多大?下乡之前您干什么?
【13:38:18】张刚:
我是老三届的高中生,这里面的故事就很多了。当时老三届干的事情是一样的,因为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文革中我们都是红卫兵,文化大革命后期,复课闹革命,到了毕业的时候这么多学生怎么办?1968年12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最高指示,学生都上街游行,掀起了一个上山下乡的运动。
当时我正好20岁,我在这个大潮中来到了黑龙江。当时我是在虹口区的虹口中学,这个中学应该是一个重点中学。进这个中学以后,50%以上的学生肯定是要考上大学的。实际上我们当时没读多少书,说是68届高中,66、67、68三年,66年文化大革命,67年没念什么书,复课闹革命也是一个形式,也没上多少课,1969年4月28日就下乡了。当时我们下乡的上海学生到全国有七个地方,比如说黑龙江、吉林、内蒙、安徽、江西、云南、贵州七个地方。还有一部分到上海的郊区,另外还有一部分自找出路,自己以前家里是农村的,这个都在近郊的,或者是临近上海地区的,比如江苏、苏州附近、宁波的附近,就回老家了,我们就属于自己找出路。我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去的。
当时下乡的情况不一样,个人有个人的情况。68届几乎是全下乡了,我们班级到哪里的都有,到黑龙江,到吉林的,到安徽的,到云南的,到江西的都有,每个地方都有。还有几个留在上海没走的,他们为什么留下来呢?家里特别特别困难,另外就是身体不好,有病的,像这种学生大概留下来没多少人。
【13:38:35】主持人:
你们当时大概有多少人跟您一块去的?
【13:39:02】张刚:
4月28日来到黑龙江边的一个小山村,第一批是28个人,都是虹口区的,有好几个学校。高中生就两个,还有一位是比我大一点,他是1967届的高中,也是我们虹口中学的,我是68届的高中。一共是28位学生。
【13:39:16】主持人:
跟您年龄差不多的。
【13:39:33】张刚:
我是1949年的,他1948年的,比我大一岁。还有一部分是比我们小了,都是初中生,要比我们至少小三岁了。
【13:39:46】主持人:
当时你们去了之后,是什么样的一个情景呀?
【13:40:26】张刚:
应该是这样,我们这批人去的时候是比较高兴的,不像现在有些人说的,不去不行,家里是非常非常痛苦的,好象是妻离子散,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我们当时去好像还是比较高兴的。
【13:40:40】主持人:
对你们来说是比较有趣的事情。
【13:45:06】张刚:
对对,当时的情况和现在的不一样,当时的理念、信仰,都是非常相信毛主席的。毛主席一挥手,红卫兵就跟他走了,是非常非常狂热的。
我们班里的同学,还有写血书,坚决要求到黑龙江去,也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这28个人,基本上大家都还是比较高兴的。当时好的地方在安徽、江西,因为离上海近,黑龙江坐火车要坐两三天,坐了火车下来要坐汽车还要一天。其实,到江西、安徽这些地方去的反而生活更苦,干活比我们还要累。
我们到了黑龙江外山道沟村,这个村子仅靠着江边,有一个中俄瑷珲条约你知道吧,我们下乡的地方离中俄瑷珲条约签约地,就是离瑷珲公社的所在地只有十公里,就这么近。我们住的房子离黑龙江走过去大概几分钟就下到江里去了。那个地方仅靠边疆的,1969年3月2日,那时候和苏联打仗,当时毛泽东是非常厉害的,谁也不怕,天不怕地不怕,苏联当时叫苏修了,即使非常强大,我还是敢跟你干。
尽管是到农村去插队,我们穿的衣服也是军大衣,皮帽子,都是车送过来。苏联那边很紧张,一看是很紧张的,运来这么多兵啊,浩浩荡荡的。因为是4月28日,黑龙江还看不见水,就是一条白的带子,整个黑龙江就是一条白龙,一走就过去了。从这里一走过来,对面看的非常非常清楚。
当时关系比较紧张,我们去屯垦戍边,去保卫祖国边疆。一到那里,保卫边疆的意识还是非常强的,我们白天干活,晚上还要挖战壕,旁边还有一个用木头架起来的很高的瞭望塔,是属于边防站管的,知青有人到上面去上班,上班就是到瞭望塔上去每天记录有几个车子过去,几个车子过来,拿个望远镜看对岸汽车开过去多少辆,每天要有纪录,记录完以后要跟边防站报告。苏联那边也有瞭望塔,所以当时是非常非常紧张的。
【13:45:27】主持人:
可以说你们当时去的地方,虽然离上海比较远,可能气候条件、物质条件各方面跟上海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但是你们去了以后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
【13:47:02】张刚:
从大城市上海跑到黑龙江一个小山村,这个反差是非常非常大的。在上海有床,有电灯,有收音机等,跑到黑龙江小山村,睡的是炕,没自来水,就是一个水缸,用水要到井里去打水。你不会打的人是打不起来水的,因为那边靠苏联比较近,好多是外来语,打水的桶叫“为的落”(同音),就是拿“为的落”去打水,要拿绳子抖一下,桶一下子翻进去了,就打出水了。打上来以后,水一进去,桶就沉下去了,绳子就往底下放,满了就再把绳子摇上来。摇上来以后挺危险的,特别是冷天,井口旁边都是冰,这个手摇摇住,另外一个手要把水桶拉到旁边来,然后倒到自己的水桶里,再挑过去,光喝水就和上海不一样。睡觉睡的是炕,是非常硬的,硬梆梆的,上面铺一个薄薄的褥子,就在上面睡。我们下乡的时候,刚一开始因为还没有知青宿舍,28个人分在六家农民的家里,我住的家里是姓杨的一个生产队长家,他们家住五个人。炕有多宽啊,大概也有两米左右吧。睡五个人。
【13:47:24】主持人:
非常拥挤。
【13:53:03】张刚:
一个人也就40多公分,还要盖被子。南方人比较喜欢干净,老是洗,老是擦,当地人就看不惯,说我们南方人是不分上下的,我们拿着脸盆就往人家水缸去取水,他们是拿水勺去拿的。他们就非常不能理解,就跟我们说,你们不能拿脸盆进水缸里去取水,要拿水勺去拿水,再盛到里面去。这个要有逐渐适应的过程,他们也不大洗澡,也不大擦身的,但是他们上下分得非常清楚。上面的就是上面的,底下的就是底下的,分得很清楚。像我们的盆是脚盆和脸盆共用的,他们就看不惯。但是我们也把上海文明的习惯带到那边去了,我们每天要刷牙,他们不刷牙的。看我们每天刷牙,他们也学会了刷牙,这些逐渐都有个过程。
当时在上海主要是以米饭为主,到那边以馒头为主,就是馒头、大饼子(玉米面),还有玉米粥,新疆可能也有吧。就是把玉米破碎了,烧的稀粥。吃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是我们住在农民的家里,吃的是知青食堂。外山道沟的食堂办的可以的,刚去的时候,是当地的老乡派一个比较会做饭的大师傅,我们再派个知青,给他当下手,逐渐我们的知青也学会了做饭,我们就全部接管过来自己做。
【13:53:17】张刚:
为什么我一开始说,我们在那边要比安徽、江西要强得多呢?安徽、江西的知青到那里去是集体户,四五个人住在一个房子里,出去干活以后回来自己做饭,有时候还闹矛盾,他们是非常辛苦的。我们下地里干活,干完活回来就吃饭,我们有知青食堂。我们的食堂的伙食要比老乡还要好,因为我们去的头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我们的食堂越办越好,食堂有自己的菜园子,种的蔬菜,老乡家里有的蔬菜我们有,老乡家里没有的蔬菜我们也有。因为我们把上海的种子带过去,有各种各样的蔬菜,比他们的蔬菜还多。
我们还自己养猪,养鸡,养鸭,养鹅。所以我们吃的东西很多的,又靠着黑龙江,黑龙江里又可以打鱼吃。所以我们从吃的、住的都比江西、安徽要好得多。后来春节回来探亲互相交流的时候,我说你们都是学校里优待的,到江西去。实际上你们反而更苦了,他们到江西去最苦的是挑担子,我们在黑龙江是赶马车,一般稍微重一点的东西都用马车拉。他们什么东西都是要靠肩膀挑,江西安徽这边都要种水稻,种水稻是很苦的,弯着腰在里面插水稻,坐的地方都没有的。我们不弯腰的,没有插秧的,当然黑龙江也有大米。
黑龙江大米还非常好吃,像我们队里也种了好多的大米,我们第一年下去,一开春就是种水稻,就把沼泽地开出来,再变成水田,再种水稻。为什么黑龙江的大米特别好吃呢?跟新疆一样,光照时间长,它纬度比较高,光照时间长,米就特别好吃。
知青在当地生产队里,毕竟还是有文化的,过了一两年以后,我们这些知青在当地都成骨干了,生产队里一些关键的活都是知青来担任。比如会计很重要吧,计工分的人也很重要,医生、老师、木匠等技术工种都是我们知青来担任。
【13:53:39】主持人:
这么重要的活给你们干了,当地老百姓会不会有什么想法啊?
【13:54:29】张刚:
不仅这么重要的活是我们干,连生产队长都是我们当。 我还当过生产队长,当时的生产队长不是太好当的,不是一个虚名,是一个实的,就是让你干什么活,你就要去干什么活,给你多少工分是我说了算的。当地的老乡对我们没什么意见。
【13:54:56】主持人:
他们愿意让你们去干这些吗?
【13:56:43】张刚:
因为我们比他们干的好,毕竟我们是有一些文化的,好多东西都要动脑筋的,所以你干的比他好,他当然希望你来干了。我们知青在当时的情况下,生产队里主要的事情都是我们来做。有个非常老的保管员,是管理仓库的,生产队里的仓库就等于是我们知青的仓库一样。他们分大米,每个人有规定的,一人多少大米,知青食堂要大米就来拿,当然要记帐了,它可以给你开口子的。为什么呢?他觉得你们在生产队里干这么多的活,等于是主力军了,所以他就特别照顾你。我们跟保管员的关系也特别好,这个保管员是非常厉害的,生产队长说的东西,到他那里他不给就不给。他也是一个老前辈,比较有权威的。我们下乡的地方,《闯关东》电影里的很多镜头就是我们在我们村子里拍的。我们村里当地的农民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当地人,当地人是满族,比如姓车的,姓关的,都是满族的。还有一部分是山东人,闯关东过去的。主要是这两部分人组成的。
【13:56:56】主持人:
可以说,你们这批年轻人过去之后,给当地带来了一股非常青春的气息,跟当地的乡亲也相处的非常融洽,您在那里一共呆了多长时间?
【14:00:11】张刚:
前后五年。我是1973年9月份回的上海,恢复高考招生,回到上海上了华东理工学院。我学的是抗生素专业,后来搞的生物保健品。当时我们在农村的时候,应该说跟农村的关系,跟农民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他们对知青非常非常关心,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实际上我是剩半条命了,差一点就没命了。
当地要修水库,这是夏天的时候,我可能是1971年去的,在一个比较远的地方修水库,因为我是生产队长,还有一个生产队长两个人一起看干活的社员。晚上出去外面漆黑一片,什么东西都看不到,打手电也看不到。我走在前面,那个生产队长他说,你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我说前面怎么什么也看不到,后来一伸脚就掉下去了,人没了。我掉下去的时候摔昏了不知道,后来的刘队长也吓坏了,他一看我不见了,他也不敢动了,他就蹲下来拿脚一探,就是悬崖的边上,就是水库,底下全是大石头。掉下去以后,他就赶紧往后退,他要再掉下去,我们两个人都没了。于是他就赶紧退回去了,找社员来救我,后来是当地的解放军下去,把我救上来了。
这个故事是他们后来告诉我的,因为我带眼镜,眼镜也不知道摔到哪里去了,当时摔的很巧,旁边都是非常大的石头,要随便碰到一块大石头,我就死了,可是我都没碰到。后来住在部队的医院里,大概住了有不到一个月,再回到黑河医院,后来又回到外山道沟。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当地的老乡对你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14:00:29】主持人:
您后来回到上海中,是不是也经常会回想起在那的一些经历,跟他们相处的一些片断。
【14:03:20】张刚:
我们跟当地老乡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因为上海到黑龙江去下乡的知青有18万,中间有很多是生产建设兵团,就跟新疆的兵团是一样的。那边有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都是到兵团的。实际上我们下乡的时候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兵团,一种情况是农场,我们是插队落户,中间主要的区别是他们拿工资,我们拿工分。2006年,黑龙江在瑷珲镇搞了一个知青博物馆,展馆面积7000平方米,是非常非常大的。今年夏天,公安部部长孟建柱还到知青博物馆参观,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前上海老市长也到知青博物馆去看了。他们一看,这么大一个知青博物馆,很是感动。
我们跟当地老乡的关系是非常非常融洽的。2006年上海去了一百多人参加知青馆的奠基典礼,我们生产队是在黑河到瑷珲的必经之路,参加完奠基典礼以后,我把他们带到生产队里,在我们那里一起吃的饭,搞的联欢。他们认为,我们跟当地老乡的关系是非常非常融洽的,因为兵团里的建制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是住在他们那里,吃住干活都是完全在一起的,是不可分的。就因为我们有这个关系,我们互相之间交往非常多
我回去过三次,1999、2006、2008年回去过,2008年博物馆建好了,开馆典礼,上海组织了200多人去参加,包括上海市的人大副主任周雨鹏,他也是黑龙江知青,不过他是兵团的,他也参加了知青博物馆的开馆典礼。我还邀请我们生产队的老乡到上海来,让他们看看上海的情况。
【14:03:37】主持人:
我听说今年您邀请他们过来参观世博会,是吗?
【14:05:23】张刚:
对对,今年邀请了30多位,还有当地老乡的后代参观世博会。因为今年上海世博会开的是非常成功的,到现在参观人数已经超越五千万了,我估计要超过七千万是没有问题的,这些老乡来了以后,我想办法给他们安排的好一点,上海世博会最紧张的节目是看中国馆,中国馆还得去预约。早上从我们住的宾馆出发,没有坐汽车,坐轻轨地铁,第一班车到那里是六点多钟,然后排队,后来30多个人全部拿到中国馆的预约权,他们非常非常高兴。包括有的还看了沙特馆,沙特馆投资15亿,看的时候要排队十几个小时,整个是球面的东西。它的理念就是带你到沙特去看看。当然最漂亮的还是中国馆了,中国馆会运动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的真迹。我们和当地老乡的关系真的是像鱼水情谊一样。
【14:05:35】主持人:
你还保持着跟老乡的联系。
【14:07:06】张刚:
今年6月份请他们来看世博会的时候,我们中间有一个知青,也是做企业的。因为他要招工,他在七月份的时候就把当地老乡的子女招到上海来打工,学数控机床。这个我是非常感慨的,40年前上海知青从大城市跑到边塞小山村里。40年以后,反过来了,小山村当地青年到上海来打工,这说明我们社会在进步。什么叫社会发展,什么叫现代化呢?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城市化,什么时候中国十几亿人,有十亿人,甚至90%的人都是城市里的人了,你肯定就是现代化了。如果你90%还是农民的话,就不是现代化了。说明我们国家发展的非常快,现在农民工多少啊!当年知青上山下乡是两千多万,当然这个数据不一样,可能是两千万上下。现在农民工有多少啊,农民工不止两千多万。
那我们高博特公司在上海松江区,松江区有100万人口,外来人口有50万。全国在外面打工的农民工有多少啊!这就说明,我们国家在发展,在进步。
【14:07:39】主持人:
您觉得,您当年的知青这段经历,对您日后的工作也好,生活也罢,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14:09:56】张刚:
知青运动作为文化大革命的一部分,文化大革命中央有文件,已经讲了是一场灾难。在灾难里面的一个运动,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即使它不是一件好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消除三大差别,并没有促进经济发展,但是我们说坏事变好事,在这个上山下乡的过程中,知青的经历、过程应该说还是非常难得的,非常珍贵的。所以我们知青搞一些活动,实际上就是要记忆这段经历,有过这段经历的知青,在他一生中,是非常非常宝贵和重要的。
现在国家领导人有多少是知青啊,上海市领导,市一级的领导人很多都是知青啊,上海市常委里有好几个都是知青啊,知青当校长的也很多啊。所以知青这段经历,对当过知青的人来说,是非常非常宝贵和重要的。为什么呢?他经历的越多,经验越丰富,他吃苦吃的越多,就越能干。见的多,做得多,吃苦也多,所以他干什么事情就非常非常的认真。
昨天我们开会,杨永清、李梦桃等三位讲话,太认真了,责任心非常强,因为他们是老知青。现在年轻人的责任心和当过知青的人真是没法比,当然做过知青以后,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甜。所以对今后工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14:11:47】主持人:
上海是不是有一个上海知青联谊会。
【14:17:11】张刚:
知青这代人的经历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知青的命运也是够苦的。好多人会上都在说,知青该读书的时候文化大革命来了,上山下乡了。该长身体的时候是三年自然灾害,没吃的。回来以后,又是改革开放,知青岁数也大了,又要下岗了。所以这代人特别特别苦。上海有一位历史学家写了一本书《世运和命运》,就是通过世运看老三届的命运,通过老三届的命运来看世运。我曾经也写过一篇文章《知青的命运》,我就觉得,你的命是注定的。
在1959年、1960年的时候,全国三年自然灾害,到底是自然灾害还是人灾,这个评论很多,但不管怎么样,是一个灾害。当时在这个年代的时候,肯定没吃的。你就不可能没吃的,为什么?你命好,你生活在80年代,90年代,21世纪,你的命好。我认为命是注定的,上山下乡大家都一片红了,你说你不去,你想去要去,不想去也要去,命是注定的,没办法的。而运是靠你自己把握的。
运怎么样把握呢?运是靠什么来决定的呢?一个内环境一个外环境。所谓外环境就是你处在环境当中。比如说,我是在上海,另外一个人是在农村,环境是肯定不一样的,讲大一点的环境就是整个社会的环境。讲小一点的环境就是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一个家庭。再有一个因素就是个人的因素,同样是这个城市,同样是这个学校,同样是中产阶级,同样是劳动人民或者是高干子弟,最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运要靠自己来把握,绝对是要靠自己把握。有的人说命不好,实际上命都是一样的,你不好我也不好,机遇我把握住了,我的命运就好,而你没把握住,你的命运就不好。因为我们高博特公司的口号是平衡就健康,希望大家快乐每一天。
【14:17:47】张刚:
知青在一起搞活动,我就提出一个观点,我们的知青活动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家搞的最多的是联谊会、聚会、演节目、唱歌、跳舞、旅游、喝老酒,这个要不要?需要。为什么需要?因为它高兴啊,快乐啊,老朋友碰在一起聚一聚,喝两杯非常高兴,旅游、唱歌非常高兴。另外一方面就是把知青的经历,知青的历史要如实记录下来,要留下去。
比如你们不知道,什么叫知青,知青是怎么回事情?谁让你们跑到这么远的地方去?我们要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要告诉下一代,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个历史谁来记啊,谁来写啊?就靠你们自己。所以上海最近准备成立一个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估计年底以前要成立,原来是世博会以前成立的,后来因为不要跟世博会冲在一起,就放在世博会以后成立。
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以后,主要就是要记录知青的历史。比如说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档案馆里每个城市都有“方志”,就是把历史记录下来,我们要把全国的方志里有关知青的内容给它全部搜集、整理、编辑成七大卷,这些完成以后,为后人研究知青的历史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造房子总得有砖头吧,这个材料就是砖头,就可以研究出各种各样的论文。
【14:19:33】张刚:
另外,这里是新华网,今天一个人在会上发言,以前是讲全世界大联合,现在是全世界大联合都汇集到英特网了,确实是这样的。网络传播速度非常非常快,成本又低。所以我们想办一个知青网上博物馆,网上的知青博物馆,把现有全国各地的,比如说黑龙江瑷珲有一个知青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中宣部批的,云南这有一个知青博物馆,青岛有知青博物馆,全国我知道现在有将近20个知青纪念馆、博物馆。我们把这些馆都联合起来,办一个网上的知青博物馆。就像上海世博会,有网上世博会,比如说你想进中国馆,把鼠标一点就进入了中国馆就可以看。我们想办成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更方便的去了解知青的情况,这也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办好知青网上博物馆,办好知青网。我们想通过知青网把广大的知青都联络起来,实际上就是提供一个平台,可以在上面交流,可以利用这个网来学习,网上有知青部落。所谓知青部落就是原来下乡在哪里,你要找谁,去那里就可以找到。凤凰网有一个知青频道非常厉害,新华网或者是兵团网里面,我建议你们能不能开一个知青频道,通过知青频道把我们的信息全都纳入进去,实际上可以扩大你们上网的点击率。
【14:19:48】主持人:
您的建议非常好。
【14:20:27】张刚:
这么多的知青,两千多万,涉及到跟知青相关的人就更多了。一个知青家里至少有父母,还有兄弟姐妹,就不是两千万的概念,就是上亿的概念了。
【14:21:15】主持人:
张老师,我前面提到您是一位企业家,您自己在上海经营一家公司,是高博特生物保健品公司,但是您还是上海一位非常知名的慈善家,可能您自己做了多少善事,捐出去多少笔善款,您自己也没有印象了,但是您一直不断的做这个公益事业。
【14:26:11】张刚:
我们的事情做的不是太多,我这里可以给你说一点我们公司的故事。我们公司叫上海高博特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当时一出来的时候,人家就奇怪,怎么叫高博特啊?是不是中外合资啊?实际上这个公司的名字是这样的,我们当时起了一个名字,叫华一,就是中华第一。结果这个名字让另外一个人先注册了,我们就要改名字了。因为所有的产品的批文都搞好了,必须要马上想出来这个名字了,几个人就在想,想到晚上一点钟还在想,手里就拿了一个盐水瓶,打磕睡瓶子掉到地上没摔坏,上海话叫“敲不掉”。
后来我们想,我们这个公司就叫高博特吧。也是上海话音译过来的。不是先变成高博特,后来查了英文字母,COBTT,跟上海的“敲不碎”的是谐音的。COB在英文字典是玉米、生物的意思。我们就编了COBTT,想完了英文以后再想中文,就逐渐变成了高博特。高博特出来以后,又给它编了故事,就是高新技术、博采众长、特殊贡献。一开始是特殊功效,后来一想觉得太窄了。因为我们的产品是生物保健食品,效果非常好,吃了以后功效特殊。
产品赋予人民健康,公司要给社会做贡献。讲到给社会做贡献,我们因为是小公司。因为我们瑷珲知青联谊会做的事情,一个是帮助困难学生,一个是帮助优秀学生。瑷珲知青联谊会每年年初都要组织团拜,把一些老知青请来喝老酒,每年年初喝老酒都要表彰五位优秀的知青子女。有一个定义,就是当年考取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只要考取这四个学校,我们就奖励一千元。另外我们也资助当地的困难学生。
一个是生活条件比较困难,另外一个是学习要好的,资助他一直读到大学。再回过来讲我们公司,我们公司做慈善方面的工作,除了地震、泥石流等捐款以外,我们做的都是助学。比如说上海几个大学,我原来读书的学校是华东理工大学,我们就资助那里的最困难的大学生,一年给他两千元,连续四年,让他读完大学。还有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因为我是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过还有上海医科大学,现在也并到复旦大学里去了,我们做的事情都是跟教育和学生有关,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一个国家教育搞好了,别的事情才能搞好。比如说天业集团要搞好了,可能也要抓教育,抓培训,都是这样的。
【14:26:32】主持人:
我之前看过您的很多资料,上面说您一直在不间断的去做慈善事业,我也非常的钦佩,刚才问到您这个问题,你也不太愿意去说太多,就是轻描淡写想把它一笔带过了。
【14:26:57】张刚:
因为我个人,包括我们公司都是小单位,出的力都是微不足道的。
【14:27:14】主持人:
但是想的事情,哪怕即使太小,你这样一直坚持细水长流的去做,这种精神也是让我们特别感动的。
【14:30:44】张刚:
我一生的经历应该说是很简单的,我在下乡以前就是学生,下乡以后到农村当农民,农民出来以后到学校,学校读书以后留校。我在华东理工大学呆了十年,出来以后又到交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在这里做了十年。十年以后就下海自己创业搞高博特公司,也是到现在。我们公司17年,好多人碰到我就问:“你们公司现在怎么样啊?”我说:“我们公司还活着,没死。”因为作为保健食品来说,各领风骚三五年都是这样的。
保健品现在大概有一万多种,这是什么概念啊!你现在市场上能看到一千种吗?肯定是看不到的,即使你看到一千种,还有九百多种,到哪里去了?所以保健品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但是保健品市场又是一个朝阳产业。我前两天还看到一个报道,估计我们国家的保健品产业的GDP要达到上万亿,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啊!所以这是一个朝阳产业,为什么是一个朝阳产业呢?人解决温饱以后就要吃的健康,吃的长寿,所以是一个朝阳产业。
我这个公司做了17年,做到现在。现在我退休了,还在做。我的经历还是比较简单的,我也希望我们每位网友平衡健康,能够快乐每一天。一定要高兴,哪怕你碰到不高兴的事情也一定要高兴。
【14:30:58】主持人:
这也算是您送给我们广大网友的祝福是吗?
【14:32:12】张刚:
对对。
【14:32:38】主持人:
我觉得您更像是一位学者,您一直在做慈善事业,不断的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给我们很多的网民上了非常好的一课,非常感谢您今天抽出时间来作客我们的节目,祝您身体健康,欢迎您再来新疆。我们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下期节目再见。
【14:32:50】张刚:
谢谢。
上一篇
中国知青人生感悟录》部分在京编委举行交流座谈会上一篇
玉田皋稻田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0总裁:柴春泽手机:13704765925E-mail: cfccz@263.net 912769722@qq.com 站长:刘海生常务副站长:张化国网站督察:李继明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ICP备06005774号蒙网警150402010117号蒙公网安备 1504020215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