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青:周总理的接见是我一生的财富和精神动力
2010年09月22日
来源:兵团网作者:新华网 李雪编辑:楼曙光
【11:09:02】主持人:
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您收看新华访谈,上世纪60年代,十万上海知青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满怀豪情壮志,告别黄浦江,跋山涉水来到新疆屯垦戍边,他们将壮丽的青春献给了边疆的建设事业。如今他们都已安度晚年,探访“第二故乡”成为她们晚年最大的心愿。近期,在新疆和上海旅游部门的大支持下,163名上海知青重游故地变为了现实,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此次上海知青“第二故乡游”的组织者杨永青来到我们的节目中做客。杨老师,您好,欢迎您。杨老师,您是第一次来到我们访谈室,先跟网友们打声招呼,好吗?
【11:09:52】杨永青:
谢谢。全国的网民朋友们大家好,我叫杨永青,我于1964年从上海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
【11:10:46】主持人:
杨老师,您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发起人之一,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为什么要组织这样一次活动,您当初是怎么考虑的?
【11:13:11】杨永青:
这个活动最初是佘成同志给我打的电话,他也是一位上海知青,他说很多上海知青从新疆回去以后,30多年都没回过新疆,现在都六、七十岁了,大家特别怀念新疆,想到新疆来看一看,来看看我们兵团的连队、老职工和老班长。他们有这个愿望,旅行社听了他们这个反映以后,也觉得是个好事,这样他们就找到了我。从四月份到目前为止,整整四个多月,我们组织了知青返疆旅游团,因为我们这些同志在新疆工作过,返乡后再也没回过新疆,这次我们组织了返疆旅游团,一共有163名以上海知青为主,有一些家属,还有一些云南的知青以及一部分曾在新疆工作过的浙江知青组成的团队。
【11:13:58】主持人:
我想组织这样一次活动,所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上海支边青年们心情都是非常激动的。
【11:14:30】杨永青:
对。
【11:15:04】主持人:
我们知道您是一名老支青,跟我们回顾一下您当年从上海来到新疆的那段经历好吗?
【11:16:19】杨永青:
我在新疆工作生活了34年,1998年离开的。我是1962年在上海第二女中高中毕业,在中学时代因为肺结核,休学三年。1962年毕业的时候已经二十多岁了,当时体检要求比较严格,体检不合格就没有考大学,在上海市陕西南路口有一个无线电商店当营业员。
【11:17:27】杨永青:
当时我喜欢电子科学,1964年3月份,上海开始动员知识青年到兵团,我们党总支书记给我们职工开了一个大会,动员职工子女到新疆。我是有工作的,不是动员对象,但是我听了动员报告的当晚很激动。当晚回去以后,我立即给领导写了封申请书,要求到边疆。虽然我有工作,但是我愿意放弃上海的工作,参加边疆建设,为什么呢?因为上海一千多万人口,就这么小的一块地方,而新疆是全国六分之一那么大的地方,也是一千万人口,从人口密度上,上海和新疆没法比了,新疆需要人,需要开发建设。在六十年代,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最艰苦的年代,王震同志带领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我们兵团就是王震的部队最先开发建设起来的,这就是南泥湾的精神。我们受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就有这个愿望,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改造自己。
【11:20:11】杨永青:
所以我就主动报名了,刚开始还没有批准我,因为我有工作,而且我父母在香港,我外婆不同意我去新疆。我写了一封血书:“冲破万重关,创业在新疆,一心为革命,誓死头不回。”这20个字,送到了兵团的招生组,我想这次他们应该批准我了,前后我申请了三次,我们单位也不同意我来新疆,我在单位是团支部副书记,也是单位培养的对象。我这个申请也比较困难,到5月15号,我收到了我盼望已久的录取通知书,这张通知书现在放在石河子的军垦博物馆二楼知青栏目的柜子里陈列着。
【11:21:00】主持人:
我想网民朋友有机会也可以到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去看一下杨老师当年录取通知书。杨老师,您刚说了,您写了一份血书,可见您当时的决心是非常大的。我们知道,上海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是一个相对比较繁华的城市,而新疆地处祖国的大西北,当年的新疆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物质生活也很匮乏,您来到新疆后心里落差大吗?
【11:24:03】杨永青:
实际上,我倒是相反,跟其他同志不太一样,因为我年龄比他们大,他们最小才14岁,我1964年已经24岁了,而我又是共青团员,我一路从上海过来,我们是6月30号从上海发车,到7月6号早晨到乌鲁木齐,整整是六天六夜,又是夏天,我们坐的是一个专列,头戴黄军帽,穿着军装。在沿途都看到了戈壁滩。因为车上有招生的农四师的老同志,他跟我们交谈,他们过去是艰苦行军过来了,我们是坐火车来了,比他们好得多了。我们300名团校的团员到石河子参观,我就留在了石河子农八师,他们就分别到南北疆。汽车开过去的时候,看到两旁的树林整整齐齐的,但是给我的感觉是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不是那么的荒凉,戈壁变了工厂,变良田了,我觉得我来得晚了,当然我在劳动中间感受到了艰苦。我记得那时候是7月份,我也不喜欢戴草帽,拿着锄头锄草,嘴里发甘发苦,劳动了几天以后,手上都磨出了血泡。当然吃的东西也比较简单,那时候不像现在有那么多蔬菜,那时候就是老葫芦和茄子,主食我们一般吃的是发糕,那时候条件确实比较艰苦,我在农场待了16年,后来又当了副连长,是管后勤的。
【11:26:22】杨永青:
当时我们一四五团二营九连,是全团最大的一个连队,有400多个职工,1000多口人,每个月分猪肉,就宰两头小猪,那时候的猪都长不大,全连1000多口人分到手里就那么一条,做一次菜就完了。有一次一个老职工问我:“我的铁锅生锈了怎么办?”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因为我比较喜欢科技,我想通过科技来改变我们的面貌,当时我支持科技人员推广了油葵,后来职工给我讲,油存在大缸里都吃不完,通过推广油葵,改变了农场职工的生活。这也算是我在农场的一个成果吧,如果没有亲身体验,我也不知道油葵,这就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之后,才能做这件事情。就像陈毅副总理讲的,农场就是劳动大学,我们确实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11:26:57】主持人:
您感觉到兵团来工作收获是非常大的。杨老师,您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先后从事过哪些工作?
【11:28:04】杨永青:
我是1964年7月6号到的石河子总场,后来文革期间分成了两个团:145团和146团。我是1978年当了145团的副团长,后来到了自治区团委当副书记。在农场的时候我担任过农工,第二年到了一分场学校当老师,因为我们是高中生,我是教四年级语文,也很巧,昨天晚上接见我们的刘建新副司令员,就是我们教过的学生。因为一共调去四个上海知青老师,我们还有一个知青老师叫黄慕英,她是四甲班教数学的,刘建新副司令当时是他的学生,他昨天跟我说还记得我,当时给他们辅导学习毛主席著作。
【11:30:22】杨永青:
我们当时是二十多岁,他们也就是十来岁。所以上海知青当老师的特别多,我当老师时间特别短,总理接见我以后,我主动回到了连队,当了副排长,副连长,当副连长的时间比较长,一当就十来年。最后到了二营九连,我的老大是在石河子出生的,老二是在连队出生的。1977年在我们团里“五·七”大学当副校长,但是这个时间都很短,1978年7月,我调到自治区团委担任副书记,1979年初,当时有一个返城风,因为我离开农场的时候,农场是亏损的,总理教导我们,你们是搞农业的,要把农业搞好。当时我还没有完成任务,所以我一定要给总理一个交代,1979年3月在延安,我参加了全国青年造林大会,王任重副总理说:“现在还要不要艰苦奋斗?”这时候我给王副总理写了一封信,我要求返回农场,后来自治区党委和团中央马上决定,同意我挂职回到石河子农场试验场当教导员,我又待了两年,前后在农场16年,这件事报道以后轰动全国。
【11:31:45】杨永青:
1981年,因为党的政策好,农场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场扭转了亏损,至少我给总理有一个交代了,我离开了农场。1981年我主动要求从自治区团委调到自治区科协,我主要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因为我们是来建设边疆的,我们要为新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又没有特别的专长,通过青少年科普活动来提高各民族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培养后备人才,这实现了我来到新疆的一个理想。
【11:32:23】杨永青:
1981年3月,我先被任命为自治区科协副主席,后来又改任为党组副书记,我又兼任青少年部的部长。我主要的精力就扑在这个上面,推动我们新疆各民族青少年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我付出了我大量精力和心血来推动这项事业。
【11:33:16】杨永青:
我感觉到,作为知识青年,我们既然来了,就要为新疆做点事,所以我后来的18年,就主要在科协,除了党务工作以外,我主要从事青少年科普工作,全新疆都跑遍,我给总理有一个交代了,我是2001年退休的。
【11:33:49】主持人:
杨老师,您刚提到您先后16年都在团场工作,我们知道,团场的条件也是非常艰苦的,您可能需要经常到田间地头干农活,是什么动力让您坚持下来的呢?
【11:36:03】杨永青:
说干活,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苦,因为我们经过劳动锻炼以后,手上也磨出老茧了,物质生活匮乏,因为全国都是这样的。那时候我是管后勤的,每月三两清油,就那一点点。每月分一次猪肉就一小条,冬天是白菜土豆,自己挖个菜窖储存起来,苞谷面是70%。另外就是住房艰苦,那时候我管后勤,我们一家子四口人,住的房子就十来平方米,下雨房子漏雨,用塑料布把它撑起来,用脸盆接。冬天房子是鼓起来的,春天是沉下去的,就成了危房。那时候确实艰苦,为什么我们能坚持下来呢?一是总理对我们的勉励,要求我们将毕生献给边疆的建设事业,我受到总理的接见,是我毕生的荣幸,我作为万分之一被总理接见的知青,并不是我们有什么特殊的贡献。我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总理对我们的教导和勉励,另外是我们有这个理想,我们是怀着理想来的,要把边疆建设好,是这方面让我们坚持下来的。
【11:36:43】杨永青:
我的丈夫1972年带着儿子回到内地,在城市里工作,我带着女儿在农场连队坚持工作,他让我回去,当然这中间也有过思想斗争,后来我想到了总理,我必须要坚持下来,我不能走。1977年总理去世以后,他又带着孩子回来了。应该说这个结局也是我希望的。1996年4月我到木垒县检查青少年科普工作,发生了车祸受重伤,退到了二线,1998年假休回到了上海。
【11:38:04】主持人:
杨老师,您当时在谈话中多次提到当年受到周总理的接见,总理的嘱托和关怀令您非常难忘,您跟我们回忆一下当年周总理接见你的情形好吗?
【11:39:37】杨永青:
我今天带了一份中国青年杂志,总理接见我们是7月5日,后来中国青年报的两位记者,我一定要给大家介绍这段往事,因为总理接见的现场这两位记者同志不在,一位叫李振东,他现在在西安,还有一个是高影泉,一位是新疆的记者,一位是陕西省的记者,当时,他们听说总理到了新疆,还接见了知识青年,马上很敏感地赶到我们连队采访我们,做了这一篇报道,特别是这张大照片,现在在总理纪念馆都有,很多报纸经常刊登的,最好的这一是我们新疆日报社的记者傅胜瑞拍摄的,在纪录片《军垦战歌》里就有总理接见我们的录像,影响最大的就是这张照片和这篇报道。
【11:41:05】杨永青:
总理接见我们以后,因为我很荣幸,当时就站在这里,比较胖,我就站在总理的旁边,当时接到通知的时候,是7月5日下午,上午带着学生打扫卫生,我平时走路的习惯比较快,所以我第一个来到了总理身旁,我站的位置比较好,总理问了我们的生活和劳动情况,我们就向总理做了汇报。
【11:42:20】杨永青:
当时我们向总理汇报,我们开了2700亩荒地,种的麦子长得很好,丰收在望,现在我们有的在果园,有的当老师,有的是广播员。后来总理问我们:“你们稳不稳?”就是安心不安心的意思,我们说:“稳,安心的。”后来总理说,这就是你们的老市长陈老总,他很关心你们,是他让我陪着来看你们的。陈毅老总说:“不不不,是总理让我陪着他特地来看你们的。”总理当时在石河子只呆了半天,时间很紧,看了工厂、农场、农学院和葡萄园等很多的地方,由于时间来不及就在林带里接见了我们。
【11:44:43】杨永青:
这个对我们全国支边青年来说是莫大的荣幸,我们作为十万分之一的荣幸,受到了总理的接见,总理问我:“你家里是做什么的?”当时我心里有点紧张,我说我父母在香港,我父亲在轮船公司做职员。”总理说:“你来得不容易啊,他们在那里,你在这里照样可以独立生活。”这番话对我鼓舞非常大。我来的时候,在上海团校集训了一个月,我给哥哥说,先不要告诉父母,等我到了新疆以后,你再告诉他们。结果我哥哥告诉了父亲后,父亲给我来了两封信,说;“新疆太艰苦,风沙太大,如果你去了新疆,就等于去送死的。如果你退出兵团,我就送你到香港,到日本,去学习你最喜欢的无线电技术,将来你回国同样可以报效祖国。”我收到这两封信以后,我给团校老师看了,他说看你的态度怎么样?我说我坚决到新疆,不可能动摇的。我就给父亲写了封回信,我说,新疆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差了,我就举了鱼珊玲的例子,她是1963年到新疆的。她父亲在香港,家庭条件也比较好,原来也是一个很娇气的小姐,到了兵团锻炼以后身体很好,我同样到了新疆以后,经过劳动锻炼,我的身体会更健壮。我的病不是在上海得的吗?得病不是因为条件艰苦,我到新疆经过劳动锻炼以后,我的身体可能会更好。1965年总理接见我们的消息,我父亲在香港也知道了,我们没有直接通信,后来父母也放心了。
【11:46:18】杨永青:
1979年,父亲离开上海三十年回来后,我跟他在上海见了三次面,最后吃饭的时候,他拿出一份报纸给我说,说夏威夷生长的一种速生树,他要给我寄种子给我,这种树树叶可以做饲料,树木可以炼钢。可见他的态度变化非常大,也令我非常感动。总理问了我情况以后,又问我文化程度,我说高中毕业了,因为身体不好没考大学。陈老总就说;“这里就是大学,是劳动大学。”这句话,一下子把我的思想点亮了。总理接见我们的时候刚好是我来新疆一周年,我感觉到这一年的劳动,冬天削甜菜,夏天锄草,秋天拾棉花,举行劳动竞赛,那时候我们的劳动热情太高了。过去我们五谷不分,我们从来没有劳动过,我们体会到,每粒米来之不易,现在我们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劳动的伟大,这些知识在上海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11:47:06】杨永青:
有时候中午我们顶着大太阳回连队吃午饭,走一个小时,吃到新疆的西瓜这么甜,在上海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甜的西瓜。后来我想这瓜为什么是甜的?这个问题在上海从来没想过。就是因为我们老职工辛辛苦苦用汗水浇灌,把一粒西瓜籽变成了大西瓜,所以苦变成了甜,没有苦就没有甜。我有写日记的习惯,一个瓜子能变成大西瓜,后来我把它变成了公式,鼓励自己,“艰苦困难X努力劳动=理想幸福”。只有通过劳动了以后,我才能理解了这个道理,陈老总讲的,农场是学校,确实是这样的,这是我亲身体验的,我们在农场学到了真正的知识。
【11:47:42】主持人:
我想您在兵团工作的这段经历,虽然很艰苦,但是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可能是您留在上海无法学到的东西。杨老师,听了您的介绍,您的家庭条件在当时也算是中上水平的,条件相对比较优越,也可以说您放弃了非常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学习的机会来到新疆。您的这段经历给我们当下一些年轻人一种很好的启发,因为现在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艰苦的地方工作,都希望留在大城市里,而您给他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杨老师,您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以后,当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您觉得在生活上和思想上都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11:49:10】杨永青:
这个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我来新疆是主动要求的,后来到学校当老师,总理接见以后,我主动要求回到连队。为什么呢?总理讲,你们是搞农业的,要把农业搞好,要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我们就是要在一张白纸上写最新最美的图画和最新最美的文字,要把戈壁荒滩变成绿洲这是我们的理想。总理接见我们,全国各地的青年给我们写来很多信,他们也要求到边疆来,特别是总理讲到一段有关出生的问题,总理说:“一个人的出生是不能选择的,但前途是可以选择的。”这句话,《中国青年报》发表社论“出生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影响了一代人。我觉得总理接见我们以后,不仅是我,包括周围接见过的知识青年,都感觉到这是一件大事,是党的需要,是国家需要让我们到边疆来的,我这么荣幸,我更应该带个头,在边疆搞建设,再苦再累也把自己的青春献给边疆。
【11:49:50】杨永青:
因为我爱人原来是在兰州部队搞测绘的,他也是看了总理接见我们的报道以后,给我写信,我们是通过写信认识的。
【11:50:12】主持人:
那您的丈夫当年也是您的仰慕者了。
【11:50:46】杨永青:
我们是1968年结婚的,我的子女在农场里出生和长大,我爱人在家里也是老大,家庭有困难,后来回到了河南老家。总理的接见对我们的家庭,对我的一生有很深刻的影响。
【11:51:46】杨永青:
他后来回到河南的城市,也想让我调回去,我想我回到城市干什么啊?我说我不能回去。所以我说,总理接见是我坚持在边疆做贡献,与这个是分不开的,总理的接见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也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是我的精神支柱。
【11:52:20】杨永青:
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心中的丰碑》,因为我参加了石河子的周总理纪念碑修建的全过程,这个纪念碑现在是中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也是自治区2A级的旅游景点。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到纪念碑前缅怀总理,这次旅游团也到纪念碑前缅怀总理。
【11:53:34】杨永青:
我感觉,我在十万上海知青中是最最荣幸的一个,我应该把我的全部精力,包括我退休以后,把我有限的力量献给我们边疆事业,包括知青的公益事业。
【11:54:01】主持人:
我想总理的这次接见,也是您扎根边疆,奉献边疆最大的精神动力。杨老师,我们知道,这些知青如今都基本上进入晚年了,我想重返新疆故地重游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了,您是知青返疆旅行团的组织者之一,您当时是怎么把大家召集在一起的,如何通知大家的?
【11:56:04】杨永青:
今年4月份我接到一个电话,是上海旅行社的电话,他也是上海知青,他是兵团商业处的。这个人退休以后,旅行社聘请他做新疆的线路,他在新疆工作过比较熟悉。后来听到知青的反映,为什么不组织我们回次新疆呢?特别是农一师的知青到了大河沿往东走,吐鲁番就在跟前,却什么景点都不知道,乌鲁木齐都没去过,更不要说石河子了。所以说这是大家的愿望,上海十万知青现在大部分退休回去了,不光是这些知青,还有他们的子女,还有他们的第三代都想回到新疆来看看变化。我今年都70岁了,有的比我小一点,趁身体走得动的时候来看看新疆,这是大家的愿望。
【11:56:58】杨永青:
我接到委托以后,很高兴,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我也愿意奉献我的一份力。我就参加了旅行社召集的筹备会,4月25号我把认识的上海知青,像茅国生,郭解等等,茅国生当时跟我是一列火车来新疆的,他熟悉农一师,郭解是农二师的,后来旅行社又联系了农三师和农五师的上海知青。所以我们就开了几次筹备会议,这件事要做。旅行社的老总沈建华提出,我们搞一个知青专列,因为新疆去容易,回来难。专列的好处是往返都是卧铺,车票有保证了,这件事就好办了,沿途可以看看旅游景点,东西放在车上很方便。
【11:57:48】杨永青:
大家觉得这个方式很好,就下去发动。农一师分了好多团,就这样慢慢传播开了,刚开始计划是六七百人,时间选在了八月份,但是后来情况变化了,上海八月份不要说搞专列了,搞票都很难,后来就修改了,变成了到兰州坐汽车到嘉峪关、敦煌、哈密、吐鲁番,这个过程整整是四个月。我们今天下午做火车回上海。
【11:58:45】杨永青:
8月8号,他们从上海出发以后,我在上海不断的跟新疆接待社联系,这次旅行中,我也不断跟他们联系,我的手机信息都爆满了,联系电话打了无数个。
【11:59:36】杨永青:
自治区领导、兵团领导的批准,我们在自治区旅游局开了一个协调会后,又请示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还做了批示,自治区旅游局给上海旅游局发了一个文件,要求支持这项活动。兵团旅游局表示配合,通知下面团场热情接待,这次我们的合作非常好。
【12:00:42】杨永青:
在石河子受到宋志国书记的接见,到了阿拉尔,团场的领导也接待了我们,我们也带了节目,先后做了6场演出。作为接待单位来说,旅行社基本上是赔钱的,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和协调工作,一路把费用压到了最低,因为有些同志收入不高。上海旅行社的老总讲,我不考虑赚钱,我为了打这个牌子,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这次活动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效益。上海旅行社的沈总和新疆金桥国旅的李总不知道到铁路局跑了多少次,最后批了今天75张直达上海的票,还有十多张到杭州,这就是谢天谢地了,能解决到这个程度,我们也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大家很感动。
【12:01:36】主持人:
可以说这次活动也得到上海和新疆两地政府和领导的大力的支持,我想参与此次活动的支青们也非常积极的响应,杨老师,这次主要游览线路是怎样安排的?
【12:02:58】杨永青:
因为考虑到这些同志新疆景点一个也没看过,我们在设计线路的时候是这样的,第一站到兰州,黄河母亲,原来设计是要看青海湖等。后来考虑到这个线路比较长,知青年纪也大了,时间不能太长,天气热,比较劳累,于是后来就把青海湖去掉了,把更多时间放在新疆。到了兰州以后,到武威,到嘉峪关,到敦煌,当时在敦煌的广场上排练,很多市民都看到了,很感动,又到了哈密。我们这段线路叫A+B线路,是8月8号到8月15号,九天时间,重点是在石河子,因为我在石河子呆了十几年,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最熟悉了。
【12:04:20】杨永青
:
因为他们出发了,定下来的时间非常紧,真正组团的时间很短,我不断的给新疆的旅行社联络,让兵团旅游局通知团场我们到哪里了,日程特别紧。石河子是重头戏,我安排了去周总理纪念碑和周总理纪念馆,还有石河子军垦第一犁,这是兵团发源起家的,还有军垦的博物馆,还有军垦的第一楼,现在做博物馆了,还有军垦第一连。石河子有这么多丰富的军垦的宝贵财富,我一定要让我们的上海知青朋友们看一下,所以我们也叫红色旅游。A段是九天,8月8号到15号。我13号赶到了石河子,石河子旅游局做了热情的接待和安排。
【12:04:57】杨永青:
晚上,我们也在石河子广场上做了表演,效果非常好。当天在石河子广场看了军垦第一犁,第二天早晨八点到周总理纪念碑,师领导提出来要看农业高新园区,是国家的科技园区,最后参观了天业,原先我不认识天业的老总郭庆人。后来才知道,他也是64年的上海知青,他在下野地农七师,现在创办了天业,已经68岁了。上次我来时,他说你们知青来没问题,我接待,中午吃饭就安排在他那里吃,参观了天业集团一个现代化的地膜节水水稻田,节省了劳力,也节省了土地,又是科学种田,价值又高,推广起来不得了。他们现在已经推广地膜节水灌溉项目一千多万亩了。
【12:05:30】杨永青:
因为时间特别紧,又看了第一连,老连长给我们介绍地窝子,他们当年创业时候的房子、工具,还说快板书等等。最后军垦博物馆没来得及去,因为下午还要赶到天池去,晚上回乌鲁木齐,每一站行程非常紧。
【12:07:22】杨永青:
B段,163人分开了,一部分人到了喀纳斯,有云南知青、浙江知青和温州知青,另一部分知青回到了西安,我跟其他82位到塔里木,阿拉尔是他们的老家。我们在阿拉尔参观里上海知青林,上海知青林是2007年由农一师的副师长、上海知青杨海涵同志退休以后做的一件大事,他写了一个报告,把我们新疆的上海知青,包括全国知青在新疆奋斗的历史留一个纪念,阿拉尔市政府同意批了36亩地搞一个知青林。对我们上海来说,这36亩地不得了,对新疆来说情况当然又不一样了,但毕竟是36亩地,就在塔里木河边上,离阿拉尔市很近。他把批文带回来了,2007年我们开了一个筹备会,还有丁言明、茅国生等知青代表。这个事情做的很艰难,让我们自筹资金,后来他来回奔波,找了好多团场,单位,又找领导批,现在这个事搞成了。去年这个知青林种上树了,去年底把这个知青林移交到三五九旅军垦博物馆来管,这样我们就放心了。
【12:08:26】杨永青:
上海知青林有一块大石头,后面刻了一些名字,我的名字也在上面。虽然我们上海知青人走了,但是我们的心却在这里,可以教育下一代。因为这些同志当年大部分是在14团工作的,可以说是兵团最偏远,最艰苦的团场。从16号到23号,又用了七八天的时间,第一站到库尔勒,晚上有演出,是老年体协接待的,第二站到了阿拉尔,我们从沙雅穿过去的,这条路我没走过,我知道肯定是近路,现在修的公路非常好,特别是过干沟的时候,我让车子停下来,大家照相。因为我们这些同志知道干沟是南北疆的咽喉之道,那时候灰尘大的不得了,大家对干沟的印象太深太深了,大家都下来拍照,好多同志都非常感动,激动的不得了。我们的小导游和驾驶员都被我们感动了,这种情况是难以想象的。
【12:08:55】杨永青:
后来到了沙雅以后,当地的领导也接待了,又到了阿拉尔,路过12团,当时闹水灾,把家具抢救出来,淹了棉花和枣树,大家心里都很心疼。我们首先在阿拉尔看了知青林和军垦博物馆,就把第二天的日程赶到了这一天。
【12:10:50】杨永青:
晚上还要排练节目和演出,我说我们不是一般的旅游团,我们是特殊的旅游团。这次我们也受到了特殊的礼遇,走到哪里都热情接待我们。后来我们还扫墓了,到了703,就是条田编号是703,就是荒凉的沙包,不能种地的。有个上海知青的子女淹死了埋在那里,她就过来祭奠。这儿的墓没有号码,很不好找,我们找了好半天,14团的一位接待我们的老同志帮我们找到了。还找到了我们老连长的墓,我们都做了祭奠。
【12:14:50】杨永青:
后来到了14团,团里招待我们,我们忙得不得了,晚上还要做汇报演出。团里领导都来接待我们,很热闹,晚上还加演了一场。我们7点钟吃饭,9点钟准时离开14团,回阿拉尔,因为第二天还要赶到阿克苏。谁知道节目开始就比较晚了,因为许多同志没下班,9点钟开演,10点钟结束,最后唱了《我真不想说再见》这首歌,下面的老职工看了热泪盈眶,特别是看着演出,戴着军帽,演《好儿女志在四方》,好多人都流泪了。一直到10点半,我们的车子一直走不了。我们就说下次再来,这样才走了,那个场景太感动了,该团的政委也特别感动,塔里木农大毕业的一位女副团长说,你们把素材留下来,我们也要做一个光盘,并且让把我们的感受交给他们。这个场面真的是难以言表,太激动人了。
【12:15:08】主持人:
杨老师,我想您这次重返新疆重逢了曾经并肩战斗过,现在依然扎根边疆的战友们,再次见到他们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12:17:02】杨永青:
每次我来到新疆,都要看望一些同志,虽然他们人数不多,但他们继续留在这里,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也没想到,我会回上海去。我走访的时候,我还听说有上海知青留在新疆,这位上海知青叫金永庆,就是中间这位,这是他的爱人,是四川人。他也是1966年来的,当时来的时候16岁,照片上的他正在北京的儿子家里,他的儿子是公司经理,条件非常好,他女儿在上海,条件也是很好。我说你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还留在新疆呢?他说,因为我到上海不舒服,这儿疼,那儿疼。我到新疆来就好了,也不用看病了,上海每个月都要花600—700元的医药费。我到他家去了,他家院子里种了各种蔬菜,有葡萄,还养了鸽子和兔子,都拿出来招待知青朋友。他说,在新疆的生活现在是很好的。
【12:19:31】杨永青:
我说你去上海看世博会了没有?他说没有,等到后面凉快一点再去。这么好的条件他都不回上海和北京,他对新疆还这么眷恋,他也不住楼房,就住平房里。包括我们石河子的几位知青,也到他们家里去了,有一位长期住院。每次到新疆来都看老战友,过去的老连长在,后来走了。
【12:20:23】杨永青:
所以老职工、老知青,包括老模范都是我们拜访的重点,见了他们就感觉到,我们曾经在一个连里生活过,他们继续留在这里也很不容易,我们必须来看看。上次回去以后印了很多照片,这次都带给他们了。每次来的时间都很短,朋友太多,我感觉他们生活也改善了,不比上海差。真的不是为了子女的话,我们好多上海知青绝对是愿意留在新疆的,新疆的夏天多舒服啊,冬天也有暖气,而上海恰恰相反。现在看到他们都住了100多平米的楼房,我觉得很放心,我也觉得他们留在这里,不比上海差。
【12:20:45】主持人:
杨老师,这次您和同行的100多位支青,游览了军垦城市,去了一些旅游景点,见了老战友,给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12:22:05】杨永青:
我觉得这次旅游团的成员,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新疆变化太大太大了,他们感受跟我不一样,因为他们三十多年没回过新疆了,有一位同志是1977年回到了上海,她33年没到新疆。而我是在新疆退休下来的,我1998年才离开,来过几次,跟他们不一样。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新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就说住房吧,原来是土房子,甚至是地窝子,现在住的至少是一砖到顶的房子,到我们二九连去了看老同志,看到原来我们住的地方是一排土房子,住了十来户人家,原来很小,现在是一户人家,住一砖到顶一排的房子,还有非常大的院子。
【12:23:13】杨永青
:
职工住了楼房了,天业集团征了连队里的土地,有十个平方公里,现在补偿了以后,团里给他们盖的楼房,这是最大的变化。吃得就更不要说了,现在非常丰富,有也野兔子和自己养的鸽子等等,要什么有什么,生活是不发愁了。
【12:23:55】杨永青:
我问他们,你们医疗怎么样?他说,医疗情况还是可以的,也有医疗保险,报销的比例也差不多。
最大的变化是路的变化,这是大家共同的感受,像干沟。你们谁也没想到的路我也走过,到若羌和且末修了一百多公里砖铺地,这是世界唯一的,因为那里是沙子,没法铺路,还有红柳条铺的路。现在路太好了,特别是进干沟这条路,感受太深了。另外我们看到了风力发电等很多新能源设施,新疆资源是最具优势的,这个变化沿途坐汽车都看到了。
【12:24:13】杨永青:
新疆的变化使我们感觉到很振奋,我们曾经是兵团人,也是新疆人。上海的人叫我们是新疆人,到了新疆叫我们上海知青,我们是双重身份。我们对新疆的感情和看到的这些变化,包括中央召开新疆工作会议,新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在上海看到电视,我们都奔走相告,很激动,19个省市对口支援,我也看到了名单,看到了大连对口支援农八师。我期望我们新疆明天会更好,我们对新疆的感情从骨子里,从心底里发出来的。我们还会到新疆来,我的子女这次没来,因世博会单位不能请假,要坚守岗位,来不了,明年我要带着子女来看新疆,看我们的老连队,老朋友。
【12:24:49】主持人:
杨老师,您在兵团工作34年了,我想您对兵团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在节目最后,能谈谈您对兵团的感情吗?
【12:25:09】杨永青:
我也思考过,怎么表达。过去人家说,王震将军把骨灰撒到新疆,我们没有这个力量,将来我走了以后,骨灰可能撒到海里,撒到新疆是不可能的,主要是操作不方便。2000年石河子总场要求我们回农场,参加总场成立50周年的活动,这次我带了一撮头发,埋在周总理纪念碑旁边的地里,表示我对新疆的感情,我对农场的感情。我虽然我身后来不了,但是我愿意把我的头发埋在新疆,我提前做了。
【12:25:51】杨永青:
另外一方面,我通过这次旅游活动,也展示了我对新疆的感情,对兵团的感情。人家说你这个人没事做了,吃饱了撑了吗?可以说这几个月我睡不着觉,为什么?因为这个团原来是六七百人,现在改到100多人。我知道,到新疆去不容易,回来更不容易。因为学生要返校,这是车票最紧张的时候,一票难求,所以我来的时候问沈总,你有把握吗?我们带那么多人回不来怎么办?老同志呆在那里怎么办啊?所以我们六月份专门到石河子开会到乌鲁木齐跟自治区旅游局池重庆书记商量了这个事,他说没问题,尽量保证我们返回上海。这个工作是我们这次来最最的担心的核心问题,谁知道,我们来的时候,原来上海可以拿50张票,现在全没了,新疆收了,因为票太紧张了。我就担心这件事情,自治区旅游局提前给上海旅游局发了文,这次在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旅游局的安排协调下,我们顺利拿到了75张到上海的票,这次活动非常圆满。
【12:26:29】杨永青:
后来沈总跟新疆金桥国旅的李总一起跑铁路局,到铁路局求票的人太多了,你们160多张票难度太大了,最后圆满解决了,云南一部分的同志到西安去了,另外一部分同志到了杭州,只要走出新疆就行。今天下午我们一块走,共75个人,非常感谢我们自治区人民政府,感谢铁路局,感谢自治区旅游局对我们的关怀和支持,我们能顺利的回上海,圆满结束我们这次的活动。
【12:26:52】主持人:
我想杨老师听了您的讲述,我们了解到您为这次活动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杨老师此行重游了她的第二故乡,与曾经一起战斗过的老战友重逢。可以说完成了她多年来的心愿。像杨老师这样老一辈的军垦战士身上那股精神和他们对新疆、对兵团那份深厚的情谊令我们每个人感动。祝愿杨老师和所有曾在新疆工作生活过的上海支青,以及依然扎根在边疆的老军垦战士们晚年幸福、身体健康,回程旅途一路平安。感谢您来到我们节目中做客,谢谢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12:27:12】杨永青:
谢谢,谢谢主持人。
【12:27:41】主持人:
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12:55:36】嘉宾掠影:
兵团司令员华士飞特地赠送给杨永青的新疆特产
杨永青为三五九旅军垦博物馆书写“三五九旅是我们学习榜样,我们永远牢记在心中”
今年8月,杨永青在此次知青返疆旅游团活动期间接受媒体采访
杨永青与兵团副司令员刘建新、原副司令员文克孝和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池重庆等领导合影
上一篇
柴春泽与辽宁朋友合影上一篇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同志视察知青博物馆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0总裁:柴春泽手机:13704765925E-mail: cfccz@263.net 912769722@qq.com 站长:刘海生常务副站长:张化国网站督察:李继明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ICP备06005774号蒙网警150402010117号蒙公网安备 1504020215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