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本站要闻

本站推荐

《赤峰文史》首发著名文史研究学者张松柏文章《土豆换大米》(三)
来源/作者: 点击数:110 更新时间:2025-02-28

1.jpg

        2025年1月14日《赤峰文史》总第685期首发赤峰知青、文史研究学者,赤峰文史馆馆员、赤峰市档案史志馆名誉馆员张松柏文章:《土豆换大米》(老城旧事)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正开展纪念玉田皋试种水稻成功50周年的玉田皋网站广大网友要求网站应全文转载首发在《赤峰文史》第685期中的张松柏文章《土豆换大米》。

2.jpg

        经作者本人同意国际知青村网、柴春泽网、玉田皋等网站全文转载该文。

        张松柏:土豆换大米(老城旧事)原创载《赤峰文史》总第685期

        2025年01月14日07:41内蒙古

        (接前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基本国策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国家也逐步放开了粮食市场,农村也开始了土地承包生产责任制,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种粮除了交够公粮以后,剩余的可以自行销售,这就为土豆换大米开辟了一个渠道。

        昭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凡是有条件的都将土豆换大米作为改善职工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举措,我所在的单位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拥有一辆辽宁二号中型卡车,便常给职工土豆换大米之用。文物站领导的哥哥在锦州市法院当院长,利用他的社会交往与盘锦一个国营农场连系好,将土豆装车运到盘锦交换大米。我当时身强力壮,与站里的几个小伙子便成了土豆换大米的主要劳动力。

3.jpg

        站里联系了赤峰县碾房公社作为购买土豆的地点,然后开上车住在碾房公社,挨家挨户的收购土豆,当地的土豆田间收购是三分钱一斤,用麻盛装后装车运到赤峰后再奔赴千里到了盘锦下面的国营农场,再由场部连系水稻种植户,从承包水稻的个体农场职工手里用土豆交换大米,5斤土豆换一斤大米,装满一车大米得走十多家才能完成。

        大米装车以后连夜往回赶,到赤峰以后还得挨家挨户送,当时职工大多数都已经住上了楼房,得将大米扛到每个职工的家中,200斤一麻袋的大米有时得扛上五楼送到职工家中,好在我们都当过知青,在农村扛麻袋如同家常便饭,几吨大米用不了半天就能运送完毕,回来还不忘打上一场篮球比赛。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实行城市居民粮食定量供应,使许多有男孩子的家庭吃不饱饭,即使能够吃饱饭的家庭也是以粗粮为主,平时只有礼拜日和节假日才能吃一顿大米、白面改善伙食,剩下的六天几乎全是棒子和棒子面,饮食非常单调,能混饱肚子就算烧高香了。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赤峰市的城镇居民们能够通过土豆换大米的方式获取细粮改善了伙食,还为家庭增加了200斤粮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老百姓正是有了额外增加的粮食,终于可以放开肚皮吃饭了,但是大米不像粗粮那么禁吃,像我当年正值长身体的时候,一顿吃一斤大米饭是毛毛雨。

        农村自从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土地种什么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国家不再下达指令性种植计划,完全按照市场供需和价格杠杆调节农业种植品种,细粮的价格要高出粗粮的三分之一,而且还定量供应属于稀缺资源,提高了农民种植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小麦和水稻的积极。

        城市居民的细粮比例也开始增加,大米定量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斤增加到了3斤,加上每年通过土豆换大米的额外增加,到了1980年代初,赤峰城镇居民都是改吃大米白面等细粮为主了,多职工家庭甚至每年通过土豆换大米的方式获得六七百斤大米,多的根本吃不了,还有了剩余,粮店供应的大米都是籼米,根本就没人再吃,导致每个家庭都剩余一些籼米,从而出现了个体农民进城以杂粮与城市居民換大米的现象,小品《换大米》就是通过当时大量农民进城换大米的交易而创作出来的。

        赤峰地区由于干旱缺水,多丘陵山地,适合小麦和水稻生长的土地并不多,多以种植小米、棒子、高粱、荞麦为主,几乎吃不到大米和白面。在粮食实行统购统销计划经济的年代,只有到了年底快过年时,以生产队为单位去粮库用粗粮换去白面供春节包年夜饺子吃,至于大米你连想都别想,那是只有城镇户口的人所享受的专利,所以农民把城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叫吃“大本”。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赤峰地区城镇居民不但大米定量供应增加了,而且通过土豆换大米的方式结束了吃粗粮为主的历史,而且还有剩余,具有商业头脑的市区四乡的农民便成群结队的骑着二八大扛自行车,装载着绿豆、小米、芸豆等五谷杂粮进入市区,游走于家属院和各大居民区,用杂粮交换大米,通过这种方式终于吃上了大米,尽管交换的大米多是籼米,那也比粗粮好吃的多。

4.jpg

        1991年,国家放开了粮食市场,城镇居民粮本取消了,非公有制粮食企业取代国营粮店成为了粮食供应的主渠道,各省之间区块分割的贸易壁垒被打破了,形成国内统一的自由贸易大市场,土豆换大米和杂粮换大米以物易物交易也就寿终正寝了,随着时代的演进,这段历史似乎被人们遗忘了,仅留下了一个《換大米》的小品供后人观赏玩味。(连载完)

        作者:张松柏,供职于赤峰市博物馆研究室,现已退休,多年从事考古、地方史志研究。

        (原载《赤峰文史》总第685期)

        附记:张松柏赤峰文史研究学者,赤峰文史馆馆员、赤峰市档案史志馆名誉馆员。

        张松柏先生是赤峰当地知名的文史专家,著述颇丰,曾担任《赤峰市志》编委会成员,著有《赤峰老城区优秀建筑保护规划》、《松漠遗珍》等多本著作,对赤峰的民俗、文物、历史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功底。

        张松柏先生自幼在赤峰生活,见证了赤峰市商业的巨大变化。他指出,四十年前的赤峰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商品供应需要票证,生活物资匮乏。随着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赤峰市商业逐渐繁荣,形成了多个大型商场和专业化市场,赤峰市也逐渐成为蒙东的商业中心和物流中心。

        此外,张松柏先生还对赤峰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曾为文钟镇东三眼井村南部的湿地作旅游规划,并亲眼见证了南山生态环境的改善,野生动物如狍子的回归,反映了南山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0总裁:柴春泽手机:13704765925E-mail: cfccz@263.net  912769722@qq.com 站长:刘海生常务副站长:张化国网站督察:李继明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ICP备06005774号蒙网警150402010117号蒙公网安备 1504020215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