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本站要闻

本站推荐

《赤峰文史》首发著名文史研究学者张松柏文章《土豆换大米》(二)
来源/作者: 点击数:113 更新时间:2025-02-21

        2025年1月14日《赤峰文史》总第685期首发赤峰知青、文史研究学者,赤峰文史馆馆员、赤峰市档案史志馆名誉馆员张松柏文章:《土豆换大米》(老城旧事)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正开展纪念玉田皋试种水稻成功50周年的玉田皋网站广大网友要求网站应全文转载首发在《赤峰文史》第685期中的张松柏文章《土豆换大米》。经作者本人同意国际知青村网、柴春泽网、玉田皋等网站全文转载该文。

        张松柏:土豆换大米(老城旧事)原创载《赤峰文史》总第685期

        2025年01月14日07:41内蒙古

        (接前文)

        东北三省气候较为寒冷,冬季漫长,老百姓都有冬季贮存蔬菜的习惯,像赤峰地区的城市居民几乎每家每户到了秋季都买上一麻袋土豆放入菜窖中储藏起来供一冬食用,辽宁省的城市居也是如此。

微信图片_20250221085751.jpg

        当时辽河油田刚刚开发,将油田总部设在了盘锦地区,盘锦的大面积湿地上井架林立,搞起了石油开采大会战,数万油田建设者奋战在辽河油田工地上。在当时油田建设中奉行“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油田建设者们的生活十分艰苦,生活物资保障难以为继,只好自寻出路尽量保障油田建设生活物资的后勤供给,到了冬贮季节,辽河油田便找到昭盟革命委员会,采取自购的渠道到西部土豆产业带拉土豆,供应油田职工每户一麻袋土豆作为冬天蔬菜食用。

        由于土豆不属于主粮不在国家计划的统购统销范围之内,又由辽宁省举全省之力建设辽河油田的大环境支持,昭盟各级政府积极配合辽河油田的冬贮工作,所以每到秋季,辽河油田大量的卡车云集赤峰西部山区,将土豆运回盘锦地区。

        辽河油田配备的都是从西方进口的大吨位卡车,体型巨大仿佛像一个火车厢的身躯,让赤峰的老百姓很是好奇,纷纷驻足围观,记得一辆装满土豆的大卡车在南山狐狸洞侧翻,土豆撒的遍地都是,我正好路过事故现场,许多好心的市民帮助司机和押车人员收集土豆,表现了一种高尚的社会主义情操,正是由于这种拉土豆的行为,为后来昭盟老百姓用土豆换大米埋下了伏笔。

        辽河油田地处辽河出海口,是一片面积达上万平方公里的湿地。为了配合油田的开发和支援油田建设,辽宁省在这片湿地上设立盘锦地区,利用湿地资源开发水稻种植,成为了辽宁省水稻的主产区。

        漫步盘锦地区到处都是稻田水乡泽国的塞外江南美丽景色,辽河油田的员工平时吃的主食都是大米,辽河油田在去昭盟运输土豆的过程中,为了感谢昭盟各级政府和人民公社的支持,也顺带着将盘锦大米送一些作为答谢,盘锦大米在昭盟人民的心目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盘锦大米属于单季水稻,属于大米分类中的粳米,又生长在辽河三角洲肥沃的冲积平原上,味道十分香美,是驰名中外的东北大米主产地之一。而当时昭盟城镇居民供应的都是南方出产的双季稻籼米,赤峰话称俗为“线米”,大米没有油性,发柴不松软,口感很差,与盘锦大米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当昭盟人第一次吃到盘锦大米时,无不为米饭中所特有的软糯香味而发出由衷的赞叹,由此树立了盘锦大米的良好口碑。

        我第一次品尝盘锦大米还是在1976年初,营口市委副书记高学忱调任昭盟委书记,高学忱到任以后家属并没有随同,高学忱便在盟革命委员会机关食堂吃饭。

        按级别来说高学忱属于高级干部,完全可以吃小灶,但是他却严格要求自己与普通干部一样吃大灶,当时盟革命委员会机关食堂伙食很差,一天三顿几乎不是啃大棒子面,就是高粱米饭,高学忱原来曾经在盘锦地区任过地委书记,整天吃的都是大米,可来到昭盟上任之后,一天三顿棒子面实在是受不了,于是他出面主动联系盘锦地委,支援盟委食堂四吨大米,用以改善伙食,我沾父亲的光才吃到了盘锦大米,那时侯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吃的大米,以此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未完待续)

微信图片_20250221085755.jpg

        附记:张松柏赤峰文史研究学者,赤峰文史馆馆员、赤峰市档案史志馆名誉馆员。张松柏先生是赤峰当地知名的文史专家,著述颇丰,曾担任《赤峰市志》编委会成员,著有《赤峰老城区优秀建筑保护规划》、《松漠遗珍》等多本著作,对赤峰的民俗、文物、历史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功底

        张松柏先生自幼在赤峰生活,见证了赤峰市商业的巨大变化。他指出,四十年前的赤峰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商品供应需要票证,生活物资匮乏。随着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赤峰市商业逐渐繁荣,形成了多个大型商场和专业化市场,赤峰市也逐渐成为蒙东的商业中心和物流中心

        此外,张松柏先生还对赤峰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曾为文钟镇东三眼井村南部的湿地作旅游规划,并亲眼见证了南山生态环境的改善,野生动物如狍子的回归,反映了南山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微信图片_20250221085759.jpg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0总裁:柴春泽手机:13704765925E-mail: cfccz@263.net  912769722@qq.com 站长:刘海生常务副站长:张化国网站督察:李继明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ICP备06005774号蒙网警150402010117号蒙公网安备 1504020215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