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本站要闻

本站推荐

《赤峰文史》首发著名文史研究学者张松柏文章《土豆换大米》(一)
来源/作者: 点击数:107 更新时间:2025-02-17

        2025年1月14日《赤峰文史》总第685期首发赤峰知青、文史研究学者,赤峰文史馆馆员、赤峰市档案史志馆名誉馆员张松柏文章:《土豆换大米》(老城旧事)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正开展纪念玉田皋试种水稻成功50周年的玉田皋网站广大网友要求网站应全文转载首发在《赤峰文史》第685期中的张松柏文章《土豆换大米》。经作者本人同意国际知青村网、柴春泽网、玉田皋等网站全文转载该文。

微信图片_20250217144545.jpg

        张松柏:土豆换大米(老城旧事)原创载《赤峰文史》总第685期2025年01月14日07:41内蒙古

        “换大米,换大米,换大米呀,换大呀米……”在199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笑星郭达演出的小品《换大米》引起了轰动,成为了当年春节期间家喻户晓的笑谈,小品明星郭达以黑色幽默的调侃方式,淋漓尽致的揭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平民百姓搅尽脑汁改善生活质量的一个侧面,在开怀大笑的往事回忆中去品味那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平民百姓生活的干姿百态,酸甜苦辣。

        在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年代,城市老百姓想吃什么粮食不是由你说了算,得由国家说了算,国家根据每个人的年龄、工种、职业及劳动强度,分别制定出粮食供应标准,并根据每个地区主产的粮食品种再分别划定粗细粮的比例。像南方大米主产区老百姓以大米为主食,几乎不吃粗粮,所以粗粮的比例相对较少,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则相反,城市居民粮食供应以粗粮为主。

        改革开放初期的赤峰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定量供应白面6斤,大米1斤,其余的全是玉米面、高粱米和少量的小米,在那个时代大米绝对是一种奢侈品,每个家庭平时舍不得吃大米,将每月供应的大米积攒起来留到过年才吃。至于农村有相当比例的农民一辈子都没吃过大米的人不在少数。

        上世纪七十年代,知青楷模柴春泽在翁牛特旗玉田皋公社大面积种植水稻成功,赤峰地区才开始进入大米生产区的行列,农民才吃上了亲手种植的大米。

        赤峰西部地区属于蒙古高平原与七老图山的交汇地带,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无霜期短,比较适合土豆的生长。种植土豆的地方较多,老百姓也以土豆为主食,而低海拔的地区土豆属于蔬菜品种之一,每年赤峰西部生产的土豆都大量供应东部地区作为蔬菜食用。

微信图片_20250217144555.jpg

微信图片_20250217144558.jpg

        1969年7月,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辽宁省属于工业大省,城市人口多,农业不发达,副食品供应不充足,每年都需要从各省调拨大量农副产品。当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以后,辽宁省计划将昭乌达盟打造成农副土特产品供应基地,提出了“开发昭盟,建设昭盟”的口号,并在资金上大量投入,技术上给予支持。昭盟西部的土豆种植地带就是辽宁省打造副食品供应基地的一项重要举措,每年都有大量土豆输往辽宁省的各大城市,昭盟土豆成了深受辽宁省人民欢迎的一个品牌。但是昭盟的土豆种植带地域毕竟狭窄,远远满足不了辽宁省城市居民的供应,所以昭盟土豆成为了一种稀缺的蔬菜。(未完待续)

微信图片_20250217144601.jpg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0总裁:柴春泽手机:13704765925E-mail: cfccz@263.net  912769722@qq.com 站长:刘海生常务副站长:张化国网站督察:李继明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ICP备06005774号蒙网警150402010117号蒙公网安备 1504020215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