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本站要闻

本站推荐

内蒙古日报3月24日《柴春泽过山车般的跌宕人生》
来源/作者: 点击数:860 更新时间:2011-03-30


  内蒙古日报3月24日《柴春泽过山车般的跌宕人生》http://szb.northnews.cn/nmgrb/html/2011-03/24/content_815542.htm

  做过知青榜样,当过阶下囚徒。他的“彻底决裂旧观念,扎根农村六十年”曾经风靡全国——

  过山车般的跌宕人生

  2011年的新学期刚开始,赤峰市广播电视大学教师柴春泽很忙碌,每天除做好教学准备外,就全神贯注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收集资料,充实用他名字命名的柴春泽国际联盟网。

  端详着眼前这位平和稳健的老者,笔者很难把他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红遍全中国的知青典型柴春泽联系在一起。这个曾经被捧上了天,又被扔下地狱的知青典型忆起当年的经历时,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那段经历很锻炼人。”

  家书被报道后一夜成名

  1972年,在纪念毛主席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三周年之际,辽宁省昭乌达盟(后来改为内蒙古赤峰市)28名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坐着大卡车走了将近两天路,到达翁牛特旗玉田皋公社玉田皋大队,在这个飞沙遍野的地方安营扎寨,建起了青年点。来自赤峰市六中的柴春泽就在其中。

  插队后,柴春泽与当地社员一起,起早贪黑地打石头、修水渠,满脑子都是“革命理论”,事事走在大家的前面,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就吃住在山上……几个月后,他的父亲在市内一家工厂为柴春泽找到了工作,写信让儿子回城。干劲冲天的柴春泽却义正词严地回信拒绝。

  这封信不久被几个挖掘典型的人“挖”了出来,柴春泽很快成了昭乌达盟的知青榜样,辽宁日报以《小将的挑战》为题、人民日报以《敢于同旧观念决裂的好青年》为题,先后发表了柴春泽的这封信,并配发编者按。随后,柴春泽应邀到北京、天津等地作报告,仅在天津一地,柴春泽就参加了20余场千人报告会。

  一个学习柴春泽的热潮在全国掀起,他的“彻底决裂旧观念,扎根农村六十年”的豪言壮语风靡全国。柴春泽从此与邢燕子等一起成为千百万年轻人的偶像,英国的《泰晤士报》也报道说:“目前,围绕着柴春泽,正在搞一个小小的崇拜……”

  复信又掀学习热潮

  柴春泽的名字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媒体对他的书信、日记和事迹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报道。人们简直不敢相信,在这个既没山景也没水景的穷地方,竟能出现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全国典型,这也是柴春泽从来不敢想的。

  更多的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写给他的信,这些信大都是出自下乡知识青年和中学生之手,他们纷纷对这位偶像倾吐自己的心声。

  一封“很有针对性”的来信交给了柴春泽,写信人是武汉市洪山区和平公社农科所的张静。她在信中说:“……你的事迹我比较了解,你讲讲你的想法,其实我没有扎根思想……看到的矛盾倒不少,不知哪些是阶级斗争。”

  柴春泽是靠写信出名的,而这封信在他看来似乎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点柴春泽看得一清二楚。他写了一封回信,针对张静的6个问题做了详细的回答。

  这种回答自然是面向全国的青年,很快湖北、辽宁和北京等各地大报都做了报道,继而在全国又掀起了一个学习《柴春泽致张静的两封信》的热潮……

  联名上书毛主席

  1975年9月,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国务院知青办确定12名知识青年典型参加会议,柴春泽作为辽宁省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国务院知青办召集这12名知青座谈,希望大家回去后都搞一个赶超大寨的点,邢燕子提议与会全体知青联名给毛主席、党中央写封信,表示学大寨的决心。这12位知青典型一商量,决定由柴春泽和云南的朱克家一起写。学大寨会议结束后,《人民日报》头版全文刊发了知青们致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信,邓小平在这封信上批示:“建议全文或摘要发表以鼓励下乡知识青年。”毛主席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批道:“应发表,可惜来人太少,下次应多来些。”

  这封信发表后,各地方报纸同时转载,柴春泽又在全国轰动一时。

  被推到风口身陷囹圄

  1976年7月,柴春泽被锦州市知青办的人接去作报告。这个时候正赶上“反击右倾翻案风”,他也在报告中大讲“翻案不得人心”的错误言论,并和锦州的几个知青典型连续向锦州市委发难,要“揪出市委的走资派”。

  柴春泽开始热衷于搞“阶级斗争”,他反复学习报纸上宣传的政策,分别给辽宁省委和中央写信,表示要与“修正主义”斗争到底……

  写信,曾使他一次次名扬四海,可是这次写信却给他带来了灾难,从1976年12月开始,这位曾经的“红人”,先是进学习班、被隔离审查,后又被关进了监狱,直到1979年12月,失去自由近3年的柴春泽被宣布“无罪释放”。

  困境中获得坚贞爱情

  柴春泽下乡后的几年时间里,一个叫刘惠贤的姑娘走进了他的视线。

  刘惠贤也是来自赤峰市的下乡知青,还是柴春泽的校友,被人们称为玉田皋大队的“铁姑娘”。一次,柴春泽对她说:“惠贤这个名字有封建痕迹。”她反问柴春泽:“你说叫什么名字好?”那时候正在“破旧立新”,柴春泽就顺口说:“你就叫刘立新吧。”就这样,刘惠贤改了名字,两个人的感情也开始拉近。

  刘立新以自己的实干精神被选为大队副书记,柴春泽则是公社副书记兼大队书记,两人在工作接触中感情也在加深。

  柴春泽被关进监狱后,刘立新心如刀割,柴春泽有几次被带回玉田皋批斗,刘立新更是万分痛苦。后来,刘立新作为最后一个回城的老知青回到了市里,被分到辽河工程局当工人。

  她听人说柴春泽已经死在狱中了,刘立新不相信,特意来到监狱探询,一听说他还活着,刘立新的眼泪便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那次刘立新带去了毛巾、香皂、手帕和几本书,每一件物品上都写着“立新”两个字。

  盐碱地改造成水稻田

  玉田皋,蒙文的意思是“水边的高地”,解放后人们在它的上游修了一座水库,柴春泽带领知识青年和当地农民,把盐碱地建成了水稻田。老乡们做梦也不敢想,在这个穷地方竟还能吃上香甜的大米。

  柴春泽当时下乡的玉田皋大队十分落后,村民的日子过得很苦,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出去借粮食。柴春泽和知青们为乡亲们的苦日子而着急,也为玉田皋村的落后而着急。

  1972年秋天, 柴春泽顶着漫天风沙跑到公社,向公社领导建议:这里风沙太大,应大搞植树造林,这里土地不平,渠林不整,应重新规划——得到了公社新领导的肯定。第三年,玉田皋大队集中力量重新规划建设渠、林、路、和土地,要种水田,从玉田皋大队划出一块地搞水稻试验,初步设定了250亩,最后落实了50亩。

  柴春泽请来技术员指导玉田皋大队农民种植水稻,到了秋天,这50亩水稻试验成功了,这是玉田皋历史上第一块水田,过去持怀疑态度的人也服气了。柴春泽的干劲就更足了。在他的带领下,玉田皋已经把1700亩旱田和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稻田。现在,玉田皋村民仍然耕种着这些稻田。

  出狱后再下乡又评先进

  柴春泽出狱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相爱多年的刘立新结婚,第二件事是回玉田皋大队看一看。

  重新回到玉田皋,他不论走到哪里,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跟着,柴春泽再一次地感到乡亲们的纯朴和可爱,想到几年前与乡亲们一起战天斗地的情景,他忍不住哭了……决定不在城里吃闲饭,再次下乡。

  1980年6月,柴春泽作为最后一个下乡的知识青年在赤峰市知青办的安排下,来到广德宫公社青年点,在这里和没有撤离青年点的知识青年们干起了烧砖的苦活计,每天都是一身汗。不论什么样的脏活和累活,他总是抢着干,这给年轻人做出了榜样,他们说:“还是老大哥能干啊!”

  两个月后,也正是青年点要撤的时候,柴春泽接到通知:“恢复柴春泽同志的党籍,党龄连续计算……”以及“当时逮捕柴春泽同志是错误的,现给予平反”。他被安排到辽河工程局工建三队当工人。

  1982年,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在赤峰市建立分院,并在市内招生,柴春泽马上报了名,他以高出录取分数线15分的成绩入了学。鉴于他在校期间各方面的突出表现,被安排留校,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他曾一度担任过7个班的班主任,多次被评为自治区、市先进教师。

  创办网站著书立说

  1997年,刘立新下岗后自主创业,成立了“春泽信息服务部”,以打字复印为业务,这期间编印出版了反映赤峰建设,全国知青信息等内容的《信息服务》内部小报87期,八年来,夫妻二人向京、津、沪及十几个省区市的知青朋友传递信息。

  2004年5月,柴春泽在春泽信息服务部的基础上,创办了“柴春泽网站”,自封为总裁,每天更新博客,写“我在改革开放这些年”、“我与共和国传媒”,同时积极参加当地的公益活动,他的网站也由个人网站逐步升级——柴春泽国际网站、柴春泽国际联盟网站。

  笔者好奇地打开柴春泽国际联盟网,里面的内容详细新鲜,针对性很强,仅大学生创业频道就有五个栏目:“创业政策”、“创业知识”、“创业典范”、“创业访谈”和“综合资讯”。他还自费给翁牛特旗玉田皋村开办了玉田皋网站,网站上公开了当地的大米加工厂以及销售电话。

  柴春泽曲折的人生道路,艰难的磨砺,使他获得了难得的财富。这几年,一方面他创办网站服务社会,同时主编、参编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当代大学生入学必读》、《中国知青人生感悟录》、《中国知青口述史》、《知青心中的周恩来》等书和著作。

  (本文来源于《新华网》,本报有删改,图片均为资料图)

  核心提示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柴春泽这个名字都很熟悉。当年,柴春泽作为全国知青典型曾红极一时,他提出的“扎根农村六十年”成为全国知识青年学习的样板,和当时的邢燕子、董加耕、侯隽等知青典型一起,影响了无数志在农村的热血青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青年偶像。

  要扎根农村六十年

  柴春泽于1952年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父亲柴文是抗日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兵。因父亲的工作调动,一家人搬迁落脚赤峰。

  1969年柴春泽转入赤峰六中就读。最初他名叫柴贵彬,因为家中有长辈叫柴彬,改成了柴贵生。少年时期,他觉得“贵生”土气,就改名叫“春泽”。1970年5月,昭乌达盟(现在的赤峰市)红卫兵代表大会召开,柴春泽作为赤峰六中的代表,出席了会议,被选为市红代会副主任。1971年12月,他在学校第一个报名上山下乡,选择了条件比较艰苦的翁牛特旗玉田皋大队,并代表下乡知识青年表态,要扎根农村。

  赴日本访问时说套话

  1975年, 柴春泽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一员赴日本访问。

  一下飞机看到戴着钢盔(其实是塑料安全帽)的日方人员,他马上就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立即警觉起来了。日方有人用中文问:“柴春泽先生,怎么样,好不好。”柴春泽根本不敢说好,说“好”就意味着赞美资本主义。于是,他灵机一动,想起培训时学的一句话,就用日语把“中日友好万岁”说了出来。日本人一听柴春泽说了这句日语感到很惊讶,就鼓起掌来。又有日本记者采访问觉得怎样,柴春泽回答:“日本工人阶级是伟大的工人阶级,日本人民是勤劳的人民”,始终不明确表态。

  出狱后神情恍惚

  柴春泽走出监狱后,刘立新来看望他,他认为刘立新是作为党员试探自己是不是真心拥护党中央。他和刘立新去看电影,看到一半,觉得后排的两个人是派来监视他的,拉起刘立新就往外跑。

  刘立新觉得柴春泽精神有问题,经常给他讲爱情故事,开始柴春泽根本就听不进去,后来听进去了,就提出结婚要求,她答应了,但遭到家人反对。刘立新劝说父母,柴春泽现在刚好点,如果拒绝了,他的精神容易崩溃,人就可能彻底完了。于是,她背着家人在单位开了介绍信,柴春泽在知青办开了介绍信,两人办了结婚登记手续。“如果不是刘立新精心看护我,可能我现在就是大街上流浪的一个神经病患者。”直到现在,柴春泽总是对来访的客人这样说。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0总裁:柴春泽手机:13704765925E-mail: cfccz@263.net  912769722@qq.com 站长:刘海生常务副站长:张化国网站督察:李继明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ICP备06005774号蒙网警150402010117号蒙公网安备 1504020215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