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文化

本站推荐

红山的故事
来源/作者: 点击数:918 更新时间:2007-11-18


红山的故事

    红山位于赤峰市区、翁牛特旗东南部90公里(公路里程)处,海拔503.1米,
红山因山石赭红、赤壁奇崛而命名。
    红山水库由于建设在红山跟前而得此名。又因它是人工建造的,故而红山湖。
    相传红山宝物实在多,藏有9缸18锅,不在前坡在后坡。红山又叫刻有经文的
山,蒙古语称毕其格图乌兰哈达。多少文人匠士来到红山寻宝刻字,使其扬名。
尤其是在1604年(万历32年),朵颜卫都(治所遗址在红山湖左岸三间房村)指
挥使打卜孩为民塑造金佛藏于红山之后,界岭白石匠邵志为打卜孩为民造佛、祈
求平安的功德在红山摩崖上镌刻纪念。全文如下:“大明万历三十二年岁次甲辰  
朵颜卫都指挥使打卜孩为万民发慈悲    真心造佛真意咒千年    千年不坏万年
不改   万民都有功德    界岭白石匠邵志    十一月初十日”。1743年(乾隆8
年)秋季,乾隆皇帝去盛京(今沈阳)拜谒祖陵行至红山时,正遇老哈河水上涨,
无法渡河,乾隆三拜祈祷说:“如能顺渡,奉经常诵”。第二天行至响水时,果
然河水消涨,车驾顺利渡河。面对奇峰兀立、瀑布垂飞、山花烂漫的壮丽景色,
乾隆赋30句长诗一首《观敖汉瀑布水》,命人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在响水摩崖
上。乾隆回到北京后,为践“奉经常诵”的诺言,派工匠到红山用蒙、汉、藏3种
文字凿刻了“唵、嘛、呢、叭、咪、吽”佛典六字真经。此后,红山远扬其名,吸
引更多的僧人墨客前来红山游览观光。
    红山坐落在老府东侧2公里处,老府曾是敖汉末代王第16任扎萨克——勒扎勒
仁钦旺布的王府。他是成吉思汗第33世孙,又名鲍荫周,人称牛官王。勒王于1929
年18岁时袭王位之所以定居于老府,那是因为老府东侧的红山有风水。听长辈们说
“红山很有灵气,在夏季时常看见红山布满苍松翠柏、亭台楼阁、鸟语花香、流水
潺潺、一派壮丽景色”。即海市蜃楼景观。
    1891年秋季起事于敖汉南部贝子府的金丹道教——“红帽子(教徒用红布裹头)
”于11月将老府焚毁。大胡子王——达木林达尔达克被清朝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
命为平息“金丹道教”起事的追讨前锋,年底“红帽子”全军覆没。由于大胡子王征
讨“红帽子”有功,次年擢升为掌管11个旗的昭乌达盟盟长。荣升为盟长的大胡子王
大兴土木、挥金如土。将王府迁至老府北侧8公里处的一座小山前,因是新建的王府,
故名新府。后因在新府的大胡子王横征暴敛、激起民怨,被朝廷革去扎萨克及盟长之
职后不到两年在北京病故。他15岁的独生子——勒恩扎勒诺尔赞——剥刀王因霸占女
佣(他人之妻),在京城竟被自己的厨夫、女佣的小叔子福珠荣阿用菜刀砍死,就说
新府不发王。故又在老府东侧8公里处建立王府,因此府建在老府下游,故称下府。
后来在下府又建了庙宇,常有喇嘛念经,还为百姓治病,确是兴盛一时。但是,终因
新府、下府风水均不及老府,后又定居于红山脚下的老府。
    老府在建国前后曾是翁敖联合旗、翁牛特旗人民政府所在地。1956年因乌丹县与
翁牛特旗合并,故将翁旗人民政府迁到乌丹。乌丹城本来叫紫城,蒙古语称宝日浩特。
因紫城与紫禁城近音,皇帝不允。为了不改变原意,故将汉语的乌(黑)与丹(红)
合并,既是紫的意思,保留了紫城的原含义。
     1958年红山水库动工修建,1960年大坝合垄,将老府淹没。为了发展地方经济,
翁牛特旗人民政府于1958年在原老府西侧2公里处老哈河左岸上规划并建设了一座新的
城镇,即新城。1956年建立乌敦套海乡,1984年改称乌敦套海镇。乌敦套海是蒙古语,
汉语为柳树湾子。因老府以东老哈河两岸长满了老柳树,故名。此湾子是老哈河上的
第9个大湾子,又称九龙墩。传说龙生九子,老八因触犯天规被贬到九龙墩,以示惩罚。
而王老八却甘愿在九龙墩生活,这里水质优良,天然饵料丰富。它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故使红山水库王八(甲鱼)逐渐增多,最大的有20多斤重。因王八是大补之物,故被人
们视为宝贝,不择手段猎而取之,使其频临灭绝。喇嘛们不甘愿王八灭绝,故于2002年
端午节向红山水库投放1888只王八让其繁生。
    红山水库的兴建是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两盟人民团结治水的伟大创举,红山水库
在40多年的运用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0世纪70年代初,红山水库下游土地因浸没而盐碱化,翁旗玉田皋公社和敖汉旗古
鲁板蒿公社沿红山水库下游老哈河两岸的农田严重欠收,农民食不饱腹。此时正是城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原赤峰市下乡知识青年柴春泽同志,于1971年12月下乡到翁牛
特旗玉田皋公社,为了改变第二故乡——玉田皋公社的落后面貌,他发出铿锵誓言:
“誓为全球红遍决裂旧观念。扎根农村争取奋斗60年”!1973年9月2日他在玉田皋青年
点公开了一封秘密家书,他父亲柴文写此信告诉柴春泽同志准备回城招工,柴春泽同志
之所以公布这封家书和他给父亲的复信,即表示自己不但不招工回城,反而要同玉田皋
的农民兄弟彻底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柴春泽同志先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他走访农户,用自己的钱给缺医少药的农民兄弟治病,把自己的衣服给农民兄弟穿上。
然而,杯水车薪难以解决根本问题。他开始思考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变耕作方式,让老百
姓过富裕日子。1973年9月他被提升为玉田皋公社党委副书记、玉田皋大队党支部书记后,
在老书记黄珍等同志支持下,提出了重新规划玉田皋山水田林,改旱田为水田大胆的设想,
得到旗、盟、省领导同意和玉田皋广大农民的拥护。他们聘请农业水利专家、学者到玉田
皋大搞渠、林、路、田四位一体方田林网整体规划,1974年秋又亲自带领玉田皋公社的广
大民兵投入方田林网大会战之中。他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整天忙于大会战战场上。由于
身体的长期透支,他的身体渐瘦变黑,刚刚20几岁的年轻人却被戏称为“老柴头”。
    由于敖汉旗小山水库投入运用,致使红山水库至小山水库的老哈河两岸农田因水位提
高而严重盐碱化。种旱田已难生存。1975年春季柴春泽开始在玉田皋大队试种水稻50亩获
得成功,正在为水冥思苦想之时,1975年4月时任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分管农业工作的
刘盛田和沈阳军区参谋长杨迪到昭乌达盟到翁旗玉田皋公社检查工作。黄珍与柴春泽商定
由柴春泽在汇报时向省委领导提出在红山水库搞引水工程以解决万亩水田常年用水问题。
刘盛田、杨迪当场拍板同意并要求在场的省、盟有关方面负责人抓紧落实。......会后他
们跑翁旗、昭盟乃至辽宁省水利局,申请建设玉田皋自流灌区。此举还得到时任辽宁省水
利局局长张久祥等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于1975年底立项审批玉田皋白玉引水渡槽
工程。特批40万元工程款,两年建成,于1977年投入使用。由于自流灌溉水价低廉且水源
有保障,使玉田皋和康家营子两个灌区的农民兄弟受益匪浅。昔日盐碱白茫茫,今天已是
稻花香,这里的水稻由1977年的7000亩扩种到5万亩,在翁旗历届班子努力下全旗水稻面积
已达20万亩,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故玉田皋的广大农民把白玉引水渡槽工程亲
切地称为“知青渠”。以此纪念知青为第二故乡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0总裁:柴春泽手机:13704765925E-mail: cfccz@263.net  912769722@qq.com 站长:刘海生常务副站长:张化国网站督察:李继明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ICP备06005774号蒙网警150402010117号蒙公网安备 15040202150517号